在人类与癌症的不断抗争中,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途径的治疗手段逐渐地成为了人们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由于科学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已经成功研制并推出了许多新型抗肿瘤药物,这些药物的问世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安慰。在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有效药物被发现,这些药物的作用旨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代谢,或更进一步的灭杀癌细胞。这些药物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临床表现也证实了其抗肿瘤活性不容忽视。值得高兴的是,部分经批准上市的药物已对某些病种的肿瘤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治愈率,在这个前提下,化疗理所当然成为了目前最被推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也因此进一步促进了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许多新剂型、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由此逐渐问世,给予了患者极大的鼓励和走向痊愈的选择。由此可见,虽然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在各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结合,或能在将来成为一种根治的治疗方法,但是化学治疗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方法有着其他两种方法所无法取代的地位。目前的抗癌药大体有4个方面的作用[3]:(1)对肿瘤细胞进行抑制甚至灭杀;(2)调节人体对癌症的抵抗与免疫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周期;(3)对因放射治疗产生的增敏作用具有增幅效果;(4)对因放射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具有减毒效果。但是就目前肿瘤药物而言,治疗的效果主要还有两个明显的障碍:其一,因为药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破坏性太大,毒副作用无法有效避免。现阶段的抗肿瘤药物在患者使用时会对其身体产生很强的毒副作用,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能特异性地避免对正常的细胞组织的伤害,由此产生了毒副作用,造成了在化学治疗中需要对药物进行限制剂量使用的弊端。其二,抗肿瘤药物经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使得一些肿瘤细胞会对其产生抗药性,大多为多药耐药性,所以这成为了大部分肿瘤药物治疗失败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同时也是抗肿瘤药物治疗所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随着人类在医学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发现,对于肿瘤的更深入的了解,慢慢已经将注意力转向癌症的病因学与病理过程中起作用的特异的分子及生物靶点[4]。
1.2 抗肿瘤药物的概述
恶性肿瘤,我们经常称之为癌症,目前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抗恶性肿瘤药或称抗癌药,我们对其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抗癌药是指直接灭杀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类药物及化疗药物;广义的抗癌药还包括激素类抗肿瘤药,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生物反应调节剂等。
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5],氮芥可以治疗恶性淋巴瘤,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研究,希望找到更多新的抗肿瘤药物。随后,在各种各样的化合物中进行了筛选,发现几十种物质的抗肿瘤活性。到了60年代,抗癌药物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癌症细胞动力学的出现,抗肿瘤药物药理学[6],肿瘤化疗等新的学科分支机构的出现。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癌症发生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转移扩散与细胞凋亡的不平衡匹配而造成的,那么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治疗肿瘤疾病的手段。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的适时凋亡可以使控制具有潜在危险的生物体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在肿瘤还存在的情况下诱发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这样可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标。因此,抗癌药物的性能、构造、作用机理和研究的应用的类型是抗癌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治疗干预)的研究内容。伴随着现在科学的不断进步,分子药理学,分子结构学,和其他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的许多学科研究,使得科学家对肿瘤细胞的了解不断加深,对抗癌药物研究的层次又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以往所达不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