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环境温度、太阳强度下,光伏电池在一个工作点上达到最大输出功率,这个工作点就是“最大功率点”。在理想的情况下希望光伏系统能工作再最大输出功率点,但是最大功率点受到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光伏电池还有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光伏电池的寿命和负载的电气特性。因此在光伏阵列的输出参数和负载之间要加一种最大功率点跟踪网络来使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这种接口是开关模式的DC/DC变换电路,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利用脉宽调制(PWM)控制法实现。它保证了在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以及所加负载变换的情况下,光伏阵列是能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从而最大限度的从光伏阵列汲取能量[6]。论文网
1.2 结合中国国情的能源问题
对比全球能源短缺危机,中国的能源问题的解决更加千钧一发。数据表明从2000年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国内还能开采的不可再生资源总量仅仅是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十。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口众多,最终带来了人均可用能源量严重失衡,人均所拥有量则远远低于全球人均拥有量平均值,仅为世界的百分之十一。经济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的比较中,能源的占比也是越来越大,生产需要能源动力的支持,这个问题一日不解决将遏制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需要引起全民重视。另辟新能源之路对于国家来说既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同时也充满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不能失去该有的信心,努力开拓,未来将一定能实现和谐,发展,持续的伟大目标。
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池,于1971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东方红二号卫星上,并于1973年开始用于地面。中国的光伏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尚处于雏形,光伏电池的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kW以下,价格也很昂贵。由于受到价格和产量的限制,市场的发展很缓慢,除了作为卫星电源,在地面上太阳电池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如航标灯、铁路信号系统、高山气象站的仪器用电、电围栏、黑光灯和直流日光灯等,功率一般在几瓦到几十瓦之间。在1981~1990期间,中国十分弱小的光伏电池工业得到了巩固并在一些应用领域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微波中继站、部队通信系统、水闸和石油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农村载波电话系统、小型户用系统和村庄供电系统等。同时,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多条太阳电池生产线,除了一条1MW的非晶硅电池生产线外,其它全部是单晶硅电池生产线,使得中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猛增到4.5MW/年,售价也由80元/W下降到40元/W左右。太阳电池已不再仅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而开始广泛用于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民用产品等各个领域。到2000年,中国的太阳电池累计用量已超过15MW[7]。
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光伏发电无论是在产业化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远离电网地区的电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该计划通过光伏发电和小型风力发电解决西部七省区780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大大刺激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截止2004年,中国已在光伏水泵、独立运行逆变器、并网逆变器、通信用控制器和光伏系统专用测量设备等部件攻关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光伏户用系统和并网发电系统的开发上取得一定经验;同时在产品的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以及工业化生产方面取得一定进展。除了太阳电池和蓄电池,其它如逆变器、控制器、光伏照明设备等也都有了专业生产厂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