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普通单相交流电可以作用在PLC上,并且允许电源电压在-15%〜+ 10%的额定电压范围内波动,也可以使用直流24V电源。内部开关电源为PLC的中央处理单元,为了让PLC可正常工作,存储器等电路要提供5V,12V,24V的直流电源。
存储器:系统存储器ROM、用户程序存储器RAM和工作数据存储器。是PLC主机内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存储器,
输入/输出单元(I/O单元):I / O单元也称为I / O接口电路。 输入接口电路输入形式有直流输入(直流12V或24V)和交流输入(交流100-120V或200-240V)两种不同类型。 即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晶闸管输出是根据输出接口电路不同负载的需要的三种方式。
其他部件:部分PLC拥有ERROM写入器、存储器卡等外部的设备,这样使得PLC存储容量和扩展功能得到了增强。
1.6热处理发展史
自铜器时代以及铁器时代,人们开始慢慢了解了热处理的作用。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2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古人就发现了钢铁的性能会因为温度和压力敲打等外部因素,从而发生变化。公元前六世纪,因为铁质兵器的渐渐出现以及运用,为了要增加钢铁的硬度,淬火以及炼钢的技术手艺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1863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会有钢组织的变化被发现并得到证明,由于英国的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六种不同的钢组织。铁异构理论和铁碳相图首先由法国人奥斯蒙德提出,这项成果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1850〜1880年期间,各种各样的气体保护加热的应用开发拥有了很多的专利。 1889〜1890年英国Lexie在金属热处理这一块提出很多理论,拥有很多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金属热处理技术发展很是迅猛。在1901〜1925年期间热处理技术得到了重大性的进展,实现了气体渗碳的效果在工业领域生产上的应用投放,可以精确的把控了炉内碳的电位,由于30年代以来露点电位差计的出现,后来开发出二氧化碳红外仪器,氧探头等方法,炉内气氛的碳势可以很是稳定并且精确的控制住。离子体场,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因为60年代以来,热处理技术更加的进步。文献综述
1.7热处理工艺流程
热处理技术简单来讲就是一种金属的材料,在一定的介质里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等步骤,来实现金属表面或着金属内部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从而达到控制其金属性能的技术手艺。热处理得工艺一般情况下都有三个过程:加热,保温,冷却,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只需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不同的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它们又存在不可逆的约束。
加热是热处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工序。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手有的采用木炭和煤炭作为热源,也有的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来提供能量。当然最稳定的是电的应用,这让热源更加的容易得到控制,并且不污染环境。这些热源都是用来直接加热的,也有一些是间接加热的,比如说:熔盐,金属,浮动颗粒等等。
暴露在空气之中的金属,就会发生氧化,脱碳等现象,当工件在被加热过程中,这中情况的发生是对热处理后的部件的表面性质很不利的。因此,金属的热处理一般情况下会在受控气氛或保护气氛,熔融盐以及真坑中得到操作,涂层或者包装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保护。
加热温度也是热处理技术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确保热处理的质量得到保证我们要做到加热温度的控制以及选择。加热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根据要处理的金属材料不同的目的,但为了获得高温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其加热到相转变温度以上。此外,转变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发生和进行的。因此,当金属工件的表面加热温度达到所需求的值时,我们必须将该金属工件保持在这个温度下一段时间,让这个金属工件的内外温度达到一致,这样才能使得它的微结构的转变可以实现。这个时间我们通常被称之为持有所需时间。高能密度加热的表面热处理工艺,它的加热速度会比一般工艺的加热速度更加的快速,一般情况下而言也没有保温时间,与之相比较的话化学热处理的绝缘时间会更加的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