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分析方面,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社区服务方面的论文、期刊;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政策分析方面则查阅了建国以来重要的期刊、报纸、政府网站、法律文献等相关资料作为分析的有力依据。
1.3 可能的创新点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城市流动人口职业培训面临的资金缺乏、政府政策不完善以及社会机构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证和研究,并应用管理学和社会学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岗前职业培训对流动就业人员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结合我国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现状,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流动人口职业培训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最后,进一步探讨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以社区服务为基础,针对社区内流动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解决对策的新思路。
2 国内外流动人口研究成果综述
2.1 国外流动人口研究成果综述
2.1.1 国外流动人口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Ravenstein)在1885年发表的人口迁移规律一文看成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的发端。然而迄今为止对人口流动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看似人人皆能领会其含义的现象学术界还未能给出一个让人们普遍接受且较为明确的定义。
研究人口迁移的著名人口学家纽诺纳比(A.K.M.NuruNabi)指出了研究人口迁移的几种策略并认为,对于复杂的人口迁移现象,从人口迁移的拓补分类着手或许是一个合适的策略,并认为人口迁移的拓补分类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7]。
2.1.2 国外流动人口职业培训成果研究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rthu.LewiS)在其经典著作《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把一国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认为其不同的劳动边际收益引致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而城市工业部门则从流入劳动力的高生产率和低工资支付中获得超额利润,不断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工业化过程也告完成。”
托达罗从个人决策的微观角度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并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和《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中提出了他的乡村一一城市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模型。他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产生的动因,但就个人而一言,要经过流动的成本—收益计算后才能做出是否流动的决策”。并且他又强调指出,“即使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必然会发生”[9]。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于188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七条规律,主要是:(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向工商业发达的城市;(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巴格内(D.J.Bagne)、迈德尔(G.Myrdal)、索凡尼(Sovani)、贝斯(Base)、李(Lee)等人提出了解释人口流动原因的推拉理论。其中,巴格内(D.J.Bagne)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同时,国际劳工局也在一些研究报告中验证了巴格内的理论;李(E.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正是上述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
- 上一篇: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对中国社工工作精神的伦理支撑
- 下一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
-
-
-
-
-
-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