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主体趋向年轻化,就业观念转变文献综述
我国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年青一代的就业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一代的劳动者大军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物质水平、家庭教育等也都与他们的父辈有较大差异,他们的就业观也与父辈不同,他们对工作的要求不仅是薪水和待遇,对于岗位的心态也发生转变,他们在找工作的同时,也会希望工作有更多的人性化的福利和安排,比如带薪休假,节日红包等。“这些人由于家庭条件提高,自身的就业眼光也提高,对工作环境,待遇,社会地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对工作的期望值和要求较高,不能准确衡量自身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4]同时也必须承认普通劳动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很多基层劳动者被看为失败者,这些导致基层劳动者成为年轻人就业观念中不受欢迎的岗位。
(二)用工制度不能及时更新
在以前,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始最先发展起来,工业发展之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农民涌入城镇,开启“打工热潮”,那时候工人阶级群体巨大,对于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人民而言,工人算是一个稳定且不错的岗位,那时候的企业老板大多趾高气昂,因为有太多的人求之不得进入工厂上班,对待工人也不够尊重,那时候工人也是被压榨的群体。但现在,年轻的打工族已不同往日,他们是讲究尊严的一代,可老板们大多墨守陈旧模式,对待工人不仅态度不好,也不愿给工人应该有的福利。
现在物价飞涨,而工人的工资却还是很低,据当地民生报道,“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平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广东省佛山地区的民工工资在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了600-1000元,至今也还是这个水平,而东莞市的GDP每年以超过20%的惊人速度在增长,”[5]这两者是非常不匹配的,导致了大部分工人的心理产生了劳动和收入极不平衡的矛盾,使得工人的流失率大大增加。
国家政府近几年不断出台各项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社会越来越强调在工作人要有人权,但工人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要求穿无尘衣,常常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有的甚至要在高温高浓度有害气体作用下工作,但很多老板对待工人态度并不好,漠视工人基本权益,极尽剥削,拖欠工资,工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
不仅如此,不少企业的老板用工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对于的招工的条件近乎苛刻。我们经常不难看到,在某招工启事上明确要求,所招聘的工人必须是女性,年龄在18-26岁之间,那试问男性的或者年龄稍大的劳动力为什么就不能做工人了呢,无非是企业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只取符合这些条件的,但这样苛刻的条件,招聘自然难上加难。
(三)国家政策方面的影响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所以我国很早就实施了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也逐渐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开始锐减,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年龄分布不均,劳动力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持续下降。
为了惠及农民的生活,改善其生活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发放补贴,2004年中央财政拨款2626亿元用于实行‘三农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粮食生产建设,使农业产量增长22.5%,农民平均收入增长6.8%。”[6]“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外出打工获得的利润报酬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农民不愿意再去城市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