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区的佛教寺庙大多以南北走向为主,主体建筑大多沿中轴线对称,且加以植被衬托。寺庙中的主体建筑都有序的排列正在寺庙的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法堂等殿堂沿中轴线依次排列,远远望去就能看见寺庙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这种方式能很好的体现出寺庙的建筑等级。寺院的附属建筑都是分布在主建筑两侧,左侧大多是僧人的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而右侧多为禅房、课堂等。淮安的寺庙在建造之初,人们就喜欢将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栽种于寺中,从而体现了园林的氛围,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通过建筑与花草树木的结合,加上每日寺庙香火的飘扬,诵经的梵音,从而营造出寺庙庄严的氛围,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之感。
拥有繁多的皇家寺庙也是淮安佛教建筑的特色。在淮安所以地区里面最出名且最能体现皇家寺院建造特色的寺庙莫非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的龙兴寺了。这座寺庙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在它的建造的过程中都分别得到了唐宋元明四朝皇帝的支持。它的浑然天成的壮美、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突出了它作为皇家寺庙的地位显示了禅宗风靡程度。在《淮安龙兴禅寺志》、《茶余客话》(卷二十二:龙兴寺,龙兴寺尊胜塔供旃檀佛像)等书籍中都有文献记载,淮安龙兴万寿禅寺曾经的辉煌和兴盛,都被历代皇帝推出,所以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庙。
佛塔的建造风格各式各样,建筑格局也因各个时期不同而不同。塔的建造,起源于古印度,是用来供奉高僧的舍利子和保存佛教圣物的佛教建筑。但在古印度建造佛塔指出,仅仅是为了供奉舍利子,没有其他作用,由于历史的演变,佛塔也慢慢的变成佛教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宣扬佛教文化中载体的一部分中国的佛塔至今保存了许多,但是它们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有许多不同的式样,有密檐式、楼阁式等,建造的材料也不同,有木架结构,也有由石头堆砌而成的。
淮安的佛塔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体现佛教在淮安兴盛和发扬的产物。它所展现了也不仅仅是佛教文化也蕴含了淮安古文化,见证了这个历史名城的兴起与发展。现如今存世的书籍里,就有关于淮安佛塔的记载,在当年的龙兴寺中就建造了佛塔两座,其中一座是现在的文通塔。不仅仅是它,淮安还有许多佛塔,在开元寺的山门前也有一座佛塔,普光禅院里也有一座宝塔,这些佛塔虽然大小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但都是十分珍贵的佛教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综述
在龙兴寺里的文通塔,是淮安现如今仅存在的一座古塔,它的样式是阁楼式的,有记载说是建于东晋大兴二年,但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由于时间过于悠久许多文献资料不可考,但其建筑风格却颇有隋朝以前的遗风。文通塔俗名敦煌塔,塔的外形呈现舍利行,结构十分坚固,远观有种古璞庄严之感。
《淮安龙兴禅寺志》有记载在唐中宗时期,宣召泗州的僧伽去帝都传扬佛法,一开始僧伽从碎叶国来的时候比较疲惫就在楚州的法华禅寺休息,皇帝听说后就派遣官员前来,目的是为了修缮寺庙并且为僧伽建造佛塔一座。当时建造时,佛塔是阁楼式的木制结构,其高度有44米,一共有13层。佛塔建成后,就开始供奉旃檀佛像。此佛像存放在塔的底层,坐北朝南,严肃端庄。在宋嘉熙四年(1240)的时候,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个木塔倒塌,于是当地的大善人出钱出料重新建造了此塔,从而由木塔变成了砖塔。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修复,又因此塔旁边有个文通寺隧改名叫文通塔。但是在清朝时,由于郯城大地震影响到淮安,此塔也遭到损毁,只保存了2层,道光年间,韦城看见文通塔破败至此,不愿其没落,就主持了重修,这次重修不在运用之前的木结构而是改成了抓结构,并且没有使用梁柱,这座塔高有23米,一共有7层,呈现8角之状,整个外形是黄身青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