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伴随近年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已呈现多元化的形势,社会阶层在不断流动重构分化,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分化也趋于加重,社会压力加大,社会心态浮躁。这论文网些都对在校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职业教育兴起于英国工业GM时期,当时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至今,职业教育仍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相关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十一五“以来,因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上述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加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相对处于弱势,且处于思想不成熟。易波动的年龄段,使得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的冲突和竞争,容易形成复杂矛盾的心理,思想道德素质堪忧。而目的在于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以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以进取的心态面对未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德育教育却难掩隐忧:一是只重视工作技能的传授,轻视甚至忽视德育教育;二是德育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上。
为什么要强调新环境下的德育课程的创新?就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句话说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样适用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如果说技能的传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作的内容,那么德育课程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思考成为怎样的人,为了什么而工作。
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应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中,德育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思考人生的环境,教师应主动作为,创新德育课堂,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德育课堂的互动当中,引发他们的思考。
一。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最大的误区是教师只注重系统的讲解,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的个性。认识。体验和感悟。仿佛学生可以脱离生活场域作为一个旁观者,无须有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的教育影响反映到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形成行为动机,进而做出行为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变成实际的言行,在多次反复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发展了个性。简单说,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塑造新的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通过对现实工作。生活场景的课堂再现,引导学生去体察和感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连接起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场域,使学生认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到道德并非只是单纯的讲解和知识,而是内化为自我认知,养成行为习惯。
二。单向的还是互动的,自导演的还是双向讨论的
因为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常常沦为教师个人自导自演的话剧演出。要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营造出课堂教学中特殊的场域氛围让学生沦陷“――而只有对话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单向的灌输,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双向的对话。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只有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的对话和讨论交流,这活生生的当事人才可能体现出来。思想的过程,思想交流的过程需要所有在场者认真地。投入地。持续地进行。而课堂潜在的纪律约束无形中构成的人气场内在的张力,又有利于话题相对聚拢和深入挖掘。只有在这种真正互动的,充满探索渴求的课堂形成特殊的场域,才能使每个置身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受到激励。
三。过时的还是新颖的,守旧的还是流行的,花哨的还是朴素的
理念上认识到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而非旁观者,课堂教学模式上采用对话的双向交流而非单向灌输对课堂的创新是必要的,但教学的具体方式的创新仍是必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的创新也许根本打不开学生们的话匣子和脑瓜子,也就实现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双向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和青年学生的步伐,把时代的脉动。社会的纠结“。青年们的关注。青年们的眼光。青年们的经历和想法引入到教学中,并配以流行的展现方式。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入青年们的世界,并让青年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处于同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世界。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时刻记住德育的使命。课堂的目的,以免具体方式的展现流变成花哨的架子,喧宾夺主。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