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期望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征。它反映的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或行为规范,对个体而言构成一种社会压力,并成为个体的行为动机[1]。Crowne和Marlowe认为,社会期望是个人对社会认可的依赖,也是对不认可的回避和惧怕[2]。儿童社会期望主要由教师与家长对儿童的期望,和儿童自身的心理期望构成。儿童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3]。儿童对不认可的回避和惧怕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有证据[2]表明,在社会期望量表上得分更高的人, 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对社会影响更为顺从。
KR Wentzel的研究[4]显示,儿童社会期望与儿童的学业成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Brophy和Evertson研究[5]发现,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期望有关,且学生的成绩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提高而提高。
徐远超[6]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的关系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社会期望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高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张美峰和刘凤霞[7]对儿童社会期望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儿童的社会期望程度总体上呈适度水平,且有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社会期望均值比女生的低,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期望比低年级学生低,而农村儿童的社会期望显著比城市儿童低。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陈猛[8]在青少年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研究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在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但不适用于所有群体;男女在社会期望上没有显著差异。
陈兆娜[9]对初中生班级环境、社会期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教育对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初中生班级环境情况与其自身社会期望呈显著正相关,社会焦虑与社会期望呈显著负相关。
苏秀琼[10]等人对泉州市外来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阶段的儿童社会期望高于初中阶段,且小学阶段社会期望与自我意识显著相关。
经过对已有社会期望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社会期望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对小学生社会期望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对社会期望的研究中,许多都倾向外部期望,如教师期望,家长期望,很少关注儿童自身的社会期望。另外,以往的研究在探讨学生学业成绩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往往集中在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及个体的人格气质、自我意识等方面,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较少,而学生的社会期望这一因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则更为薄弱。
鉴于目前国内对小学生社会期望的实证研究较少,以及社会期望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杭城小学生为例,旨在探讨小学生社会期望的性别、年龄差异,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从而帮助了解普通城市小学生的社会期望状况,为学校和社会调整小学生社会期望,促进其身心健康,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2 对象和方法论文网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杭城两个区域的两所小学,划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进行分层抽样,随机抽取各年级段1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剔除错答、漏答、规律性作答的无效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为262份 , 有效率为87%。最后用于分析的样本构成见表1。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