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非X不Y”的误加偏误
“非X不Y”的误加偏误主要是变项X的误加。
1)*他们每顿饭非有吃鸡鸭鱼肉不能下咽。
→他们每顿饭非有鸡鸭鱼肉不能下咽。
2)*莱蒂的论文非四天的话不能完成。
→莱蒂的论文非四天不能完成。
3)*约翰送了我一个礼盒,非拆得开不知道是什么。
→约翰送了我一个礼盒,非拆开不知道是什么。
4)*多姆扬言他非做经理不干。
→多姆扬言他非经理不干。
句1)该留学生可能受母语英语的影响,“eat duck and fish”直接翻译成汉语并代入变项X,但没有考虑到变项VP动作“下咽”已表达“吃”的意义,进而导致变项X部分动词“吃”的误加。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句4)变项X中的动词“做”与变项VP中的“干”重复,“做”为误加成分。句2)的问题体现该留学生没有理解“非X不Y”构式中“X”与“VP”隐含着某种条件关系。“四天”是“完成”的时间条件,即该构时本身就具备“条件”意义,因此变项X中表达条件的“的话”实为误加成分。句3)“拆开礼盒”是“知道是什么”的前提条件,“打得开”中的“得”是误加成分。
(4) “非X不Y”的错序偏误
a。“非X”与“不Y”的错序
1)*两个女孩是双胞胎,不知谁是姐姐非问问。
→两个女孩是双胞胎,非问问不知谁是姐姐。
2)*出租车司机太坏,不肯启程非三人上车。
→出租车司机太坏,非三人上车不肯启程。
句1)和句2)存在的问题相同,留学生存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不理解“非X”与“不Y”的互动关系,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实现的前提条。“问问”是“知谁是姐姐“的前提,“三人上车”是“启程”的前提。对外汉语教师应告知留学生这样一条逻辑链:前提条件——结果的实现。留学生理解这样的前后条件关系可有效避免这类错序偏误。
c。 变项X的内部错序来自优O尔P论R文T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1) *布莱恩是个球迷,非看球进城不觉得尽兴。
→布莱恩是个球迷,非进城看球不觉得尽兴。
2)*伯尼讨厌他们,但又非打交道跟他们不可。
→伯尼讨厌他们,但又非跟他们打交道不可。
句1)和句2)变项X部分皆为连动短语,但都存在连动短语内部错序的问题。连动短语能代入变项X除由来(去)构成之外,则由两个动词构成,且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实现的条件。如句1)想要看球就需进城。留学生出现这类错序偏误主要因为对变项X代入成分制约的不明晰。
三、留学生紧缩构式“非X不Y”的偏误原因
结合上述语料以及偏误的分析,笔者以为留学生使用“非X不Y”偏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1。母语负迁移
留学生在不能很好掌握汉语使用规则的时候,会下意识依顺自已母语原有的一套语法规范同时结合目前已经习得的汉语知识表达意义,即母语的负迁移。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因受英语的影响会造出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