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咏物类课堂教学设计

咏物类诗歌通常情况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所咏之物,比如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咏鹅》等,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出作者托物言志的对象。在本文中,笔者选用的是七年级课本中的《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咏物中尤多寄托,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而选用的教学实录是粤教版高一选修中《蝉》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诗歌的韵律性

《蝉》是一首五言古诗,自古以来,诗歌大多以传诵或是传唱的方式流行于民间,为人们所称道传诵,所以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环节中,便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自由朗读可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个别学生展示、学生互评的方式也是一种生生对话的体现;而教师补充点评则是一种师生对话。这样的对话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本言语层面的美,即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这是在初读文本时的教学设计,在经过一系列问题讨论解答后,又一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一次的朗诵不再是初识文本时简单解决生字,而是在文本理解,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有了一定的思想共鸣,从而在朗诵,把握诗歌节奏韵律时更加明确了停顿、重音之处。

(二)结构的跳跃性文献综述

诗歌结构的跳跃往往表现在诗歌艺术形象、情感的跳跃。 “垂緌饮清露”,“緌”本来指的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指人之物用在了蝉的身上,这里不再是指人身份的高贵,而是从侧面表现出蝉位居高位。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打破了逻辑,实现了诗歌艺术形象的跳跃。与此同时,由形象跳跃到品格,蝉饮的是清露,露的特点是清,突出一个清。而它的声音传播久远是因为它位居高位,而位居的地方又是在梧桐树上,梧桐在古诗中象征着美好的品格。虞世南从蝉的形态、食性、声音的特点中赞美了蝉别具一格的高洁品质。

在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这样的跳跃性,更是设计了一个明确的问题“诗人借蝉自况,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意,提高阅读的概括能力,从最初的文学言语层面进入了文学形象层面。在对于这个问题探索的过程中,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蝉的形象客观存在,但是主观中的蝉只是一个普通的昆虫,而诗歌中的蝉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这个主观中的形象与客观中的形象便达成了一个统一。可以说蝉清高的形象不是生活本身但是它又来自生活,使人可以联想到生活,这就做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及其路径

情智语文教学观在初中语...

语块教学在汉语习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字理识字法在小学识字教...

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艺术策略

新型小学教师技能培养模...

SCCS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学地...

幼儿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關于小學语文教學生活化【2341字】

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防范研究

五万块钱可以投资什么,...

办公室公共空间的室内生态设计探索

Solidworks全方位移动底盘的...

健身俱乐部规范化管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弹道枪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洧意义理论思考下的高校...

上海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波导缝隙天线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