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一)家校合作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先进人物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3]不仅学校是教育的场所,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而德育生活化强调学校德育要与受教育者的紧密联系,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强调道德教育要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受教育者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4]因此,相对于以往单纯的灌输知识的知性德育而言,学校德育扎根生活与家庭德育相结合,更能提升德育实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协同学理论 “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5]而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形成了协同教育。协同教育认为教育系统主要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子系统组成,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6]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发挥其育人作用已成为必然要求。
    (二)家校合作符合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青少年阶段不仅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个体成为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因此,无论从个体还是社会的角度,青少年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但青少年由于尚未成熟,他们虽然积极、热情、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学家曾用“疾风怒涛说”、“心理断乳论”、“反抗期学说”、“第二次诞生”观点来描述这一时期青少年情绪情感变化多端的特征。[7]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一会儿振奋、激动,一会儿又泄气、绝望,因此他们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的两极性。[8]同时,对于道德意识正在形成、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是非观也较成人模糊。青少年的这些特征易导致他们产生极端的行为,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利。习惯对于个人而言又是非常重要的,且习惯具有早期性、终生性、渗透性的特点。早期性要求我们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终生性和渗透性则要求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努力营造家校一致的环境。
  1. 上一篇:基于“学讲计划”的实施中学语文导学案探究
  2. 下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生存问题及解决对策
  1. 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能够提高学校排名吗

  2. 对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个案研究

  3. 原种场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4. 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5. 周口市小学生家庭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6. 小学生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7. 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自我管理问题研究

  8.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9.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0.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2.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3.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4.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5.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6.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7.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