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薛老师后来又采用吟诵的方式。进入六年级暑假,薛老师开始迷恋上“吟诵”这一古老的、濒临失传的传统母语学习形式。聆听叶嘉莹先生的吟诵之后,她深深为之震撼,寒暑假她都在参加吟诵学习班,开始领会了唱歌和吟诵的不同:“唱歌重在曲调,吟诵重在字词。吟诵传达出吟诵者对于诗词的独特理解,好的吟诵会让人觉得这首诗写得真好,而不是曲调真动听。”[9]在她最后一年的教学手记中,“吟诵”二字出现频率最高。她还主动要求在学校开放诵读公开课,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全校同事展览朗读、诵读成果。
在班上,薛老师抓紧六年级的有限时间,训练孩子们的吟诵,意外地发现吟诵居然有一种特别的功效:“在小学,尤其是高年级,男生的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普遍弱于女生……如今,因为吟诵,这个班的男生,正在变得乐于表演、乐于发言。”[12](p153)
薛瑞萍老师酷爱诵读,大力推行且身体力行。她六年如一日地带领一个班级,完成这样一趟与众不同的母语教育之旅,靠的就是一种定力,一种沉静,这种日有所读、日有所诵的力量。
她通过白色朗读,通过吟诵,对语感进行不懈的追求。语感是什么?李海林总结语感的心理特征,认为:“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13](p238)语感的直接对象是言语,但主体所接受和激发的信息却超出言语向言语外延伸,这就是夏丏尊所说的“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13](p239)这就是一种迁移。而薛瑞萍老师在她的课堂设计和熏陶学生方面,就充分发挥了语感的迁移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和写作语感,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迁移,发挥语感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展示阅读收获
在薛瑞萍老师的读书课上,总是有这样一个环节,那就是学生自由向她展示他们阅读“另一本”的收获:“大家都抢着上台汇报一周来读到的好故事、好文章,时间常常不够用,一般情况下,周三课间,薛老师就不回办公室,没有尽兴的同学,下课了,排着队念给她听。”[2]渐渐地,她的学生已经知道享受语言了,他们能挣脱故事情节,品文字美感了。一个女生深感《格列佛游记》的语言非常幽默,她给大家念了一段小人国的公告说明:“国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他像春天般的快乐,夏天般的舒坦,秋天般的丰饶,冬天般的可怖……”学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生们都笑了,然而好文字如同美好的旋律,是需要反复才能在记忆和感悟中立将起来的。于是,她让那位女生又读了一遍,而后,她自语似的念出:“我们的国王,他脚踏地心,头顶太阳——”学生们就跟着齐声道:“他像春天般的快乐,夏天般的舒坦,秋天般的丰饶,冬天般的可怖……”就这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她用她独特的方式带领着她的学生去领悟文字的美丽。
她总认为,“比起到边到角的课堂教学,这种朦胧的好奇和喜欢,更为可贵,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5](p129)
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语感的迁移,就是阅读语感向写作语感的渗透。她没有让学生进行作文,仅仅只是上台发言,汇报自己读的好文章,好故事。可是不难发现,她的学生在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字、对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也能领略文字的美丽。而这种复述故事、推荐好书的方式又正是阅读向写作过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