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2.1 概念界定 

2.1.1 应试教育

所谓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单纯的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1]。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先把“应试”与“应试教育”区分开来,二者是不能等同的。那么,应试从何而来?有考试必然就有应试。考试与应试是相对统一的关系,这两者是不可能分开的。考试作为人类社会上的一种竞争手段,它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褒义贬义之分。教育学将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那么这种预期的变化是否发生,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该如何判断?显而易见,通过考试能快速有效地检验。那么从考试和应试的必然联系这一点来讲,应试也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无可厚非。但是应试在现实中却既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的,因为这取决于它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应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在于考什么怎么考。

有人认为有“应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或者说有“应试”就一定存在“应试教育”。“应试教育” 往往都被带上引号,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带引号的应试教育往往是贬义的,是对于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升学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追求升学率并没有错,但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必然导致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片面发展等问题。

2.1.2 素质教育

“素质”这一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便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素质”一词从提出就不仅仅是指狭义的先天遗传生理素质,还包括了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素质。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 年发表的《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此后,教育理论界对其进行了众多探讨[3]。

在众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中,我们一般将素质教育定义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求,旨在全面提高公民各发面素质,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教育[3]。此时的“素质”的涵义得到了大大的扩充,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素质教育有各式各样的理解。

上一篇:MOOC理念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模式研究
下一篇:淮宿地区高中生地图素养差异研究

在大学高中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的调查研究

杭州市小学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研究

中小学《科学》课程中地...

初中地理教學中环境道德...

高效教學道德課堂”教學...

从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