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人格特点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继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父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的提出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要求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变化,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漠不关心,以及对孩子管教过严、胡乱猜疑等,这一系列错误的管教方式都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注重教育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不讲究教学技巧,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不关心、不配合、不理解的消极抵抗情绪;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尊重学生,一的让学生对他们怀有一种敬畏感,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方式不恰当,过多的“告状”有时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5.同辈群体的不良因素。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青少年处于心理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同辈群体的情感寄托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同辈群体中却存在着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以及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从众行为,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教育的偏向性。青少年这种反控制的心理状态给学校教育带来意料不到的困难。这是一种妨碍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消极的心理现象和思维情绪,时常引起一种负向要求和行为,甚至拒绝教育者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倾向。与此同时,逆反心理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视,且在教育过程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逆反心理中形成创新品质,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完善,从而会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1.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虽然青少年在认识水平上还打不到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刻批判的高度,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成人感不断增强,他们会因为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实际不符而产生怀疑、否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时逆反心理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催化剂,在客观上产生抵制倾向性问题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逆反心理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青少年对于书本或者被传授的知识不会全听全信而是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去检验知识内容的真理性,对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极易产生逆反,并且外显为逆反行为。因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促使教育者反思,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上世纪末,有人在大学的讲坛上公开谩骂共产主义、马列主义、集体主义,然而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支持,他们选择给中央写信,从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做出了弘扬主旋律教育的政策,以使青少年不迷失政治方向。正是因为发挥了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且坚持了正确的价值选择,才保证了思想的正确性,因此在对倾向性问题的质疑方面,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有利于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对老师和家长的话唯命是从,开始对不理解不如意的事情进行独立深思。他们更愿意在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尊重,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独立和创新求异的愿望。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外显为逆反行为以期得到注意,这种对独立性的追求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所以他们由此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无疑是有助于其成长的。同时这种心理不愿墨守成规,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是为了创新打下科学文化的基础。他们并不明白自身的创造的目的,但却在逆反心理和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办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文献综述创造力是一切人才的根本特征,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创造条件。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也难免存在误区。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逆反心理也蕴含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含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