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的”“该学的”“能学的”这三个方面是综合师生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后得出的三种层次,充分理解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立足文本:明白文本的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1](P12)文章的各部分和各层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容割裂,我们对文章要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对课文的解读也应该贴切适宜,这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定篇。所谓定篇,是指教材中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我们要利用好教材中中外经典作品的课程价值,做到让学生彻底明确地领会。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但是学生的领会却常常不全面。为了让学生更加彻底清晰地体会,精选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以下几点:(1)鲁迅写作《孔乙己》的目的。鲁迅先生通过描绘“看客”即“酒客”的形象,表达了对“看客”现象的深恶痛绝,并将其看作是国民“劣根性”的一种体现。(2)前三自然段的设置意义。设置了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典型环境。(3)以“笑”的形式表现悲剧的主题。多处描写“酒客”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面的热闹和潜在的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写哀,格外痛心。(4)选取“小伙计”作为叙述视角,观察人们的语言神态,帮助理清各个阶层的人物关系,形成“看与被看”的多层关系,最终得出鲁迅的深刻用意。文献综述
第二、例子。课本里还有很多不是中外经典的作品,可作为“例子”。在教授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教学内容可以如下:(1)体会父母非要“我”拿回已经送出的羚羊木雕时的那种为难、矛盾的心理。(2)领会小说的写作目的。很多教师着重说的是这篇小说中大人们重财轻义、小孩子重义轻财的鲜明对比。其实,这篇课本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
王荣生认为:“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根据文本的教学价值来精选教学内容,教出“语文味”,这样一来,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思考,获得启示,课堂才有价值。”[ ](P151)
2.诗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P15)
相比较于严格讲究声律的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相对而言不局限于韵律与格式,行文更为自由。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选编了24首现代诗,如《我用残破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现代诗歌约占初中课本总篇目的14%。这个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现代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也具有凝炼性和跳跃性,所以教学难度不算很小。现代诗歌是一种独立的文字体裁,和散文、小说相同,能够从多方位感知、品读语言、体会意境等方向来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雨说》一诗中,可以通过“雨”这一形象的象征义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可以拟定为:(1)记忆诗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在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情感;(2)指出诗歌中的哪些地方使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其表达作用;(3)通过反复朗读,准确领悟《雨说》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主旨;(4)体会文章描绘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积极的生活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