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研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因子,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要素在特定区域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及其功能联系。根据空间分析判断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判断要素组合状况及其功能,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可为探究影响区域结构的因素和区域的空间结构调整策略提供指导与借鉴[2]。在古典区位论基础上,美国与欧洲学者提出了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概念[3-5]。陆续出现了许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倒“U”型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等[6-8]。
早期的关于山东经济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差异[9-14],后来对于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将从区域发展水平格局和速度格局两个方面来研究山东省的区域空间格局,通过空间格局的分析,研究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规划范围是否合理,其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是否具有可行性。
本文是笔者在通过前期统计分析的甄别后,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支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四个指标,与同期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作对比,从省内区域间的相对评价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全面、客观评价全省138个县级区域(市辖区、县级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完全县级区域单元上总结山东省2002、2013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和区域发展速度格局,进而对“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规划范围进行可行性评价,旨在为各级政府制定功能区划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 指标选取与评价方法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013年,山东省总计分为17个地级市,共有138个县级区域,其中包括48个市辖区,30个县级市,60个县。自2002年至今,除日照市划分岚山区,青岛市四方区并入市北区,胶南市并入黄岛区,再无行政区划辖区范围和区域类型的调整。所以2002年和2013年两个年份138个县级区域范围没有大的变动,这有利于本研究的科学性。
本文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2》、《山东统计年鉴2013》。区域间对比评价的指标选取是既重要又困难的工作。指标过多或其选取存在重复、代表性弱,都会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公允。尽管有些研究指标选取全面,但各指标对不同区域的意义不同,就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本文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支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县级区域对山东经济发展进行评价。这些指标从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地方财政状况、农民收入水平4个侧面较全面、较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县、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虽然以指标的均值或极大值为参考评价区域间发展水平,仅能够反映各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化,无法反映区域间的绝对水平。不过鉴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山东省内的区域,所以本研究只需进行山东省内各县级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化即可,因此本研究采用同期山东省县级区域中的极大值为对照值,使之能够反映省内各县级区域间的相对变化。为了利于相互比较,首先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采用公式(1)处理:
公式(1)中,Yi为i区域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化值,Xi为i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现值,Xn为山东省各项指标极大的n地级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值。标准化后的值实质是各区域两指标的区位商。根据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支比、人均农纯收入四个指标权重赋值分别为0.3、0.2、0.2、0.3。分别用各指标得分乘以相应权重,得到各指标分项目得分,把各区域在四个指标上的分项目得分求和得到各个县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