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时期中国金融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反过来,思想对社会实践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中国自建开始,就着手开展金融工作。因此,中国领导下的金融事业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在一系列金融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金融思想。所谓中国金融思想,就是中国关于金融的理论和观点,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也是中国用来指导中国金融实践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同时,随着金融实践的深入,中国金融思想得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在1931年9月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后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事件,拉开了日本帝国zhuyi侵华的开端。自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了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正式拉开了我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在面临这一外敌侵略、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立即进行了策略上的转变,开始实行国共两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也正式开始了对日本帝国zhuyi对华侵略的英勇抵抗。
早在土地时期,中国就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建设在中的重要性。由于根据地面临敌人的重重包围与封锁,此次抗日作战面临着比土地时期更为严峻与残酷的战争环境,这使得中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把经济建设抓好,战争才能有更好进行的道理。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之上,中国把经济建设确定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任务之一。而金融作为经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随着这一特殊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而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就是说,抗战形势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在抗战时期金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而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也都紧紧围绕着抗战的主题而进行。
二、抗战时期中国的金融思想
金融工作涵盖多方面内容,比如货币、银行、汇率、借贷等等。与国民和土地时期均衡开展多方面的金融工作不同,抗战时期中国为了应对对日作战的严峻形势,展开了一系列以货币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工作。简言之,抗战时期中国围绕着抗战的主题所提出的金融政策以货币政策为主。论文网
(一)金融政策要为抗战的中心工作服务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方针,将各大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力量发展起来。特别是金融方面,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国开始逐渐地认识到金融是整个抗战重要的经济支撑,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对抗战形势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提出了“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的中心工作开展”的思想,并且按照抗战时期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货币政策应着眼于将来军费的来源。”常规情况下货币的发行一般都是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而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根据地货币发行的最根本目的是为战争提供服务。金融利益要服务于全体中华民族,要为争取此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胜利提供经济保障。由于抗战时期边区的军费需要非常庞大,因而后期提出的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都着眼于当时的军费来源。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有力地展开了一系列金融实践。比如:中国在过去曾一度排斥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以及开明地主等参与金融工作,但是在抗战的特殊时期,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实现了金融参与主体上的转变。在金融的服务对象上,除了向农民等工农主体发放贷款,提供金融服务外,也向私人工商业者发放低息贷款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斗争,由于中国在军事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灵活机动的金融政策,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因此当时金融上的实践与努力对军事工作的支持,对军队中军费来源的保证,对人民军队物资供给的保障,以及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