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损材料硬度
大量数据研究证明,当被磨损的材料硬度远低于磨料自身的硬度时,材料受磨损的程度与磨料硬度没有太大关系;当被磨损的材料硬度与磨料自身的硬度相当时,此时磨损程度较轻;而被磨损的材料硬度要高于磨料本身硬度时,二者硬度的差值愈大,则受磨损程度越小[8]。
(2)材料轮廓
磨料的基本轮廓与尺寸对磨损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受限于临界阀值;每一种材料的边界阀值各有不同。在临界尺寸以下,磨料尺寸愈大,磨损程度则越严重;当尺寸超过这个阀值之后,磨损程度反而会随着磨料尺寸的增大而降低。此外,所选的材料越尖锐,磨损就越严重[9]。
(3)材料硬度
材料表面的硬度,是可以从侧面反映该种材料抵御外物入侵能力的一项指标,硬度越大,磨损程度则越小。此外,材料表面的硬度与其耐磨性两者间没有相对应的联系。所以,若是材料不同,但它们硬度一致,亦或是同一种材料,经过对偶磨损摩擦,得出的磨损结果也会不一样。
(5)材料金相组织
通过不断的实验证明:当硬度相同时,奧氏体的耐磨性要胜于马氏体和珠光体的耐磨性[10]。
(6)工作条件
工件所承受的力之于工件本身摩擦磨损性能能产生十分明显的效用。通常,磨损距离会伴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加,从数值上近似线性地增大。随着滑动速度增大,磨损也会加剧,但对不同的材料,速度的影响所表现的规律有一定差异,如一些软材料,在滑动速度处于范围内时,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大,材料体积磨损增加并不很明显,但对工作在凿削工况下的某些硬材料,由于滑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可能引起相变,则磨损随滑动速度的增加就非常明显[10]。
2。2黏着磨损
一对齿轮在进行啮合运动时,由于黏合的客观存在,使得形成的黏结点产生断裂与剪切,被剪切的部分,一部分成磨料,另一部分可能由一个齿面传送到另一个(相邻)齿面;
黏着磨损最大的特点是相互运动的两物体产生“抱死”的现象。这一现象有时预兆会十分明显,譬如,两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出现咬合,之后试验机器受影响开始晃动,两齿轮之间的润滑试剂因摩擦热而生烟,导致整个实验停止。而一些时候,咬死现象则完全没有任何预兆,机器在普通工况下运转,一般不会出现该现象,而在某些瞬间,材料失去了润滑介质的保护,受到磨损,在其表面留下了滑痕,之后摩擦副产生咬合。
可以左右黏着磨损的因素,总而言之可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是选取的摩擦材料的本身的材料属性,二是摩擦材料投入使用的具体应用条件。可分类概括如下:
(1)两种金属的互溶性
依照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上的排列顺序,自身位置相隔距离越短的金属,它们之间的互溶性则越优越,同时更易产生黏着磨损。
(2)金属的原子结构
在金属元素的原子架构中,自身化合健的饱和度如果不够,则在摩擦磨损的进程中,会很轻易的产生金属原子转移的现象,这表示金属材料的黏着磨损有所加剧。
(3)金属的晶体结构
面心立方点阵的金属的黏着倾向比较大,相比之下,具有密持六方点阵结构的金属,其黏着倾向却比较小。硬度对黏着磨损的影响通常,提高硬度可以提高摩擦副抗塑性变形的能力,降低摩擦副的真实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材料黏着系数[1]。
(4)工作条件的影响
当载荷以及滑动速度较低时,摩擦表面湿度较低,金属不容场发生塑性变形,真实接触面积不大,发生黏着的可能性比较小;当载荷增加,滑动速度增大后,摩擦表面温度升高,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下降,摩擦表面真实接触面积加大,加上润滑油粘度降低,润滑效果变差,此时,黏着磨损的倾向自然就增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