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由于上市公司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的深入,我国建立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科学标准具有促进上市公司改革和发展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从政府和各界社会加强企业管理和监管约束企业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帮助企业管理者和股东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优胜劣汰的企业管理层。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趋势的企业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通过深入的财务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影响公司目前运营的因素和长期发展,促使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对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资源,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更准确的是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确立。因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者实现管理和员工的职能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这是股票上市公司衡量治理效率的关键因素。
当投资者准备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的时候,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定为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而最能对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正确反映的当属上市公司的绩效状况。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迅速崛起于发展,对于上市公司所作出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也就越发显得重要。
2。财务绩效评价发展动态与具体方法
2。1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动态
①发展过程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初建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1975年拟定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察指标”,但是对于这种以产品的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法太过于片面和单一,使得绝大多数的企业开始不计成本与效益的进行产量扩张,所以初期这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
1982年通过国家经济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也是因为其实用性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遭到了淘汰。1988年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率等八项指标,希望解决承包制的弊端,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制定综合评级的方法,八项指标没有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在《企业财务通则》中,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一般由八项财务指标构成。就现在看来,此体系还是带有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没有很好地适应我过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
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并且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提出了新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10个指标组成,所及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各个维度,体现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结合。虽然这一个体系设计了社会贡献率等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但是,这一个评价体系任然带有比较强的过渡色彩,存在因无法超越当时现实而必然留下的遗憾:第一,评价的主体不明确、第二:没有反映企业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因而难以反映企业动态增长及其价值增值、第三:只注重财务指标而无视非财务指标,第四: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颁布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引企业从过去注重追求产值、追求高投入逐步转向注重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资本保全意识和开展企业间的横向比较。但是该指标体系缺乏反映社会责任的指标,同时也难以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