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图清单Ⅳ
表清单Ⅳ
1绪论1
1.1 交配模式对进化的意义.. 1
1.2 雌雄异位性状及其生态学意义..1
1.3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优点..2
1.4 拟南芥RDR(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s)基因相关研究进展.2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2.1本实验所用材料:3
2.2 实验方法5
3 结果与分析.. 12
3.1 雌雄异位表型及其分析 12
3.2 拟南芥基因组DNA 提取与浓度测定 14
3.3 PCR 鉴定转基因插入子.15
3.4 统计结果. 17
4 讨论 19
4.1对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19
4.2对拟南芥的温室种植和培育的讨论 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1
1 绪论1.1 交配模式对进化的意义植物的交配系统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生物因素, 对其种群的遗传结构有着突出的影响,交配模式是包括生物有机体中那些控制着配子如何结合以及形成合子的所有属性,它不仅对群体未来世代的基因型频率有决定性作用,并且对植物群体的有效大小、基因流和选择等其他进化因素也有一定影响[1]。交配模式类型的划分有不同方法,如异交为主、混合交配、自交为主等;近交、远交;随机交配和非随机交配[2]。植物交配系统是高度多样化并对可变生态条件下的繁殖有深远的影响。自体受精(自交)在交配或授精有限时可能是自适应性的,这最初是由达尔文提出,因为自交赋予了生殖保证[3]。这种优势可以由于近亲交配的减少,自交后代相较于异交后代适应性的降低而抵消。异交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其中包括通过避免近亲繁殖来减少有害隐性突变的表达,增加了潜在地对变化的生态环境的快速适应性, 以及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性容量的维持[4]。因此,大多数植物已经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理或形态机制,以确保或促进异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