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以知识传递与信息获取为背景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创新社会发展的要求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浙江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强调基础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却呈现出分化的趋势。
国际上对于我国的教育评价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我国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如今,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是全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采取何种方法与措施来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急需探讨的矛盾,更是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研究。外国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以日本为例,早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1960年至1979年,日本相关教育家就出版关于创造力方面的译作、著作共二百五十五种,外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则有着自己的看法:数学创造性思维与一般的数学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发展了大脑的工作特点和意识活动能力,并且充分体现了数学中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以及美学意义,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创造力的发挥相融合,真正实现了认知过程的飞跃。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目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路和角度,来思考数学与现实问题,多角度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训练,使思维更开阔,创新思维能力便能进一步提高。
对于“创造教育”,现今教育界尚无一致的见解。综合各专家的看法,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个人认为:所谓的创造教育,相当于根据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审美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新型教育。
我国已故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前曾经大力提倡过创造教育,并亲身对创造教育进行了实践,由于当时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完备的方法论指导,收效甚微。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令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的研究、探索重新得以发展。80年代初期,中国创造学研究者第一次正式邀请日本的相关研究人员,前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时正式开展了对创造教育的研究。1983年,在南宁召开的我国第一届创造学的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创造学正式建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内容:
1.1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1.1数学创造性思维含义探究
数学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带有创见的分析与思考,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通过突破思维定势,挣脱传统观念之束缚,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具有独创性的个人见解及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