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层面随着环境状况的日趋恶化,公众对于环境的关心程度也在增长。从60年代末起,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千百万人不断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 35333
当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发展阶段, 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城镇化趋势下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学家通过广泛的研究,探索环境、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 寻求各种可能的的社会障碍因素, 探讨环境问题的社会层面因素、过程与影响。环境社会学在中国起步晚却有着强劲的发展动力, 随着环境问题由隐性问题逐步转化为显性问题, 社会学家由单因论向多因论视角的转变, 体现了人们由“天灾”到“人祸”的反思。 论文网
当前环境群体事件频发的情况下,要在现代治理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转型,转到更加趋于综合的治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切实推进环境法治建设,从而有效地化解环境矛盾与纠纷,实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优化治理,提高事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
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其他类型群体性事件更加突出的特点,一是危害性,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会直接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群众正当的环境权益诉求可能会比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破坏社会稳定。二是区域性,环境事件具有强烈的“共意”特征,动员速度快,规模大,由于一般和政治无关,参与者没有多少顾虑,当相关的建设项目出现时,即使没有出现对当地的人民生命群众产生危害,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可能的危险”,通过群体行为对其进行阻止,该类事件具有很强的动员性,行政区交界部分污染事件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隐患进一步增大。三是效仿性,环境群体事件发生后,负面效应扩散速度极快,以往群众会提出“依法处理,消除污染,经济赔偿”等合理要求,但现在一般直接采取暴力对抗方式,根本无法治概念。四是反复性,一时平息,不多时,又再度爆发,而且不断的升级,恶化。
在治理理论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以便于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强调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突破政府的单一格局,引入企业,民众,非政府组织等多个主体;强调多个部门相互协作;避免过于僵化的直线型自上而下模式;强调参与主体的自组织发展。治理理论强调各主体的自主和参与,使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时,挖掘环境群体性事件背后的隐性因素,提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从根源上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参与式治理强调公众的社会参与行动,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推进社会行动结构的变迁。经济与市场的全球化带来大众社会的崛起,致使行政国家层级化、单向度控制结构的有效性消解于社会公众的多元而分殊的利益与价值偏好之中。
在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公众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实际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也改变了传统的只有政府和企业的“二元”污染控制结构,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元”污染控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公众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既监督企业又监督政府的位置,也能通过市场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
引入公众参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疏通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完善法律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三方面的建设。推进民间组织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培养和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上一篇:国内外变矩器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
-
-
-
-
-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