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体内某一部位产生、运输或转移到另一部位,并在很低浓度下就能引起生理效应的一类有机物叫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1],二者的结构可能不同,但统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为了进一步控制植物的生命活动,在模拟天然植物激素的研究中,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控制作用的化合物。
植物生长调节刑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了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被首先应用于柑桔插枝生根上。80年来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农作物化学控制手段,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资源,正在为传统的农业技术革新提供可能性。迄今为止,已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约有500多种,其中200多种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我国著名农药化学家陈万义教授1997年12月15日曾在《科技日报》上预言:“植物生长调节剂是21世纪农药研究开发的新目标”。44476
植物生长调节剂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生长促进剂、生长延缓剂和生长抑制剂,其中生长促进剂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论文网、油菜素甾醇类、赤霉素类和多胺类,生长延缓剂主要有烯效唑、多效唑、矮壮素、缩节胺等,比较常见的生长抑制剂有乙烯、脱落酸、整形素、青鲜素等。,近代植物生理学及农业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其应用发展水平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投资小、见效快、用量微达ppm级(百万分之级)、效果显著、投入产出比极高(一般投人产出比都在1:100以上)等特点。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在解决了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基础上调节剂能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调节剂能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发挥保健作用、减少农药用量和恶劣气候对农作物的损害。植物生长延缓物质可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期、延缓花期,获得培育壮苗、矮化防倒伏等的效果;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作物的新陈代谢,使植物产生更高的糖分、蛋白质、油脂、乳质,并可起到催熟作用,从而获得传统栽培条件下难以获得的效果;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以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是作物、果树抗逆栽培的途径之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油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园艺作物、中药材、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农药专利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是杂环化合物,其重要原因是杂环化合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尤其是含氮杂环化合物为当今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开拓了新天地。在发展对环境友好、安全性好的农药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实现对物种由“杀灭”转向“调控”方式的转变则是目前发展总趋势。
杂环类化合物尤其是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在当今农药的研究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含杂环基的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其基本结构骨架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作为活性中心能螯合生物体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组织细胞通透性,因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3]。1,3,4-噻二唑类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植物病毒、杀菌抑菌、除草、杀虫、植物生长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还具有选择性好、活性高、毒性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因此,1,3,4-噻二唑类杂环化合物已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有明显的抑菌、杀菌活性。张艳[4]等报道合成了18个含有1H -1,2,4-三唑的咪唑[2,1-b]-1,3,4-噻二唑以及S-三唑[3,4-b]-1,3,4-噻二唑的稠杂环衍生物,测定了所有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抑菌试验证明,多数化合物表现了较好的抑菌活性。谢兵[5]等以天然焦性没食子酸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等排性原理和活性亚结构连接法,设计并合成了化合物5-(3,4,5-三甲氧基苯基)-2-取代苯胺-1,3,4-噻二唑,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初步的杀菌实验,试验证明对小麦赤霉病菌、优尔椒枯萎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