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信贷风险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做了透彻的研究,对商业银行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外金融机构中运用的很普遍。
(1)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最早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即真实票据论。该理论认为借款者必需要提供可靠的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依据,这样能防范信贷风险。
美国莫尔顿(1915)提出的资产转换理论认为银行把资产有选择的卖给相应的客户,再把这些出售资产获得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收益较大的项目上,这样能分散客户的风险,也能增加银行的利润。
普鲁克诺(1949)提出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借款者预期的收入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未来有稳定收入的借款人,即使是长期贷款也能如期收回。51182
(2)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1960来开始,银行业不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国外的学者开始把研究的角度倾向微观经济,通过建立模型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分析。Arrow (1964)开始在风险管理中提到道德风险。
20世纪中期,出现了德尔菲法,是用专家个人的分析解决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把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集中在一起,他们根据经验独立进行评分,把结果综合起来得出风险的大小。
20世纪70年代末,霍尔德曼等人提出了Logit模型,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数据,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然后进行预测分析。
Stiglitz 和 Weiss(1981)探索出了一种借贷配给模型,他们认为一部分的借款者因为较高的贷款利率放弃了稳健的理财方案,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事风险大的理财方案,这样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影响借贷资金的不平衡。
2.国内研究
本文把国内学者关于农商行的研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管理的不同研究;第二类是关于信贷风险评价指标的不同研究;第三类是关于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和原因的不同研究。
(1)关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管理的不同研究
郭灵辉(2014)从信贷风险的类别研究,认为信用上的风险和市场上的风险是农商行最主要的危害。
李伟强(2015)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要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因为农商行服务的对象是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农户和小微企业。
赵建军(2007)认为贷款的三查制度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没有结合具体的农商行分析信贷管理的操作。
周梦星(2010)董云腾(2015)研究了农商行信贷风险的管理的主要内容论文网,认为就是信贷风险判别、评估、监测、缓释的过程。
(2)关于信贷风险评价指标的不同研究
吴鲁智(2006)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有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资本充足率、治理六类指标,用模型分析得出权重,但这种方式存在主观性。
周梦星(2010)从静态和动态方面把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作为信贷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但是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没有构成一个体系,仅凭不良贷款情况很难发现信贷风险管理上的问题。
常旭红(2012)提出村镇银行贷款农户的评价指标,有家庭品质、信用状况、经营技能、财产状态几个指标,但是靠问卷调查来确定具体的数字,仍然具有主观性,不能从客观上进行量化分析。
王伟宁、乔宏(2013)构建了银行、中小企业和农户3个大的评价指标和9个细分的指标,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研究这些指标,得出主要是农户品质影响信贷风险。但是文章过多的放在原理和实施步骤上,模型建立的过程不细致,没有论证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