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闺怨诗的社会背景
(一)盛行一时的兵役制度
开始对兵役制度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军队做一个简要的特点性回顾。先秦是没有军队组织的,到了战国时代,军队开始走向正规。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在秦汉,当时的军队由中央辖军和安定郡兵员组成,固原属北地郡,当时的秦汉处于一种花钱找人戍守边疆的状态,直到东汉末年,刘秀罢兵卒,才让这样的兵役制度受到破坏,而隋唐的府兵制等等得以建立。到了唐朝,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唐朝的兵役年限也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延长。武则天之前的是20岁当兵,60岁退伍。到了武则天时期则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放宽,改为25岁入伍。但是不管是改之前还是改之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唐朝男子服兵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所以在这样丈夫长时间外出服兵役的大环境下,就催生了许多独守空闺的“怨妇”,而这些征妇们日夜祈祷丈夫的到来,这种心情流露到字里行间就成就了一篇篇的闺怨诗。文献综述
沈佺期的《杂诗》 中就有诗句写道:“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位少妇因丈夫远征未归而万分思念的心情。听说黄龙有战争,多年来都不见撤兵,回想当时和丈夫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可是如今却只剩下我一人面对这孤寂的冷月,而我的丈夫却在遥远的征营里。今夜我们互相思念,好不凄凉,我只希望能够早日取得征战成功,好让我的夫婿早日归来。这里讲的是女子的丈夫是由于战争而被招去参军戍守的。同时来探求一下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唐朝非常重要的兵制之一,它的主要特点为兵农合一,当没有战争时,男子在家里务农,和妻子家人在一起,当出现战争时就需要征集能够作战的男子去应征入伍。诗歌里“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就写出了丈夫由于战争需要而去参军的这一事实。唐代府兵分为团、旅、队、火的三个组织,平时在折冲府(当时的折冲府分为上(1200人)中(1000人)下(800人)三个部分,又可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编组时的编制下接受统一管理,但是如果发生战争,就会在府兵中采取抽兵作战的方式去支援前线。沈佺期生于公元656年,卒于公元715年,属于整个唐朝的前半部分,而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前期的所招募的团结兵(包括兵募)是没有一定的固定编制的。证据有二,其一,丈夫原来可以陪着妻子,但是由于战争需要而被征募;其二,若是战争取得胜利,那么丈夫就可以重返家乡,而诗歌中也没有写道关于有兵役在身,惆怅下一次别离的内容。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制是没有固定编制的。另外,玄宗《移蔚州横野军于代郡制》 云:“其蔚州横野军,宜移于山北古代郡,大安城南仍置汉兵三万人,以为九姓之援… … (拔野古都督)颉质略出马骑三千人,充横野军讨击大使;同罗都督毗伽末啜出马骑二千人,充横野前军讨击大使;习都督比言出马骑二千,充横野后军讨击大使;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出马骑一千人,充大武军左军讨击大使;仆固都督曳勒哥出马骑八百人,冲大武军右军讨击大使… …其五都督讨击大使,各量赐物一百匹,领本部落蕃兵,取天兵军节度。其兵有事,应须讨逐探候,量宜追集,无事并放在部落营生,并使本军存问,务使安辑,应修筑所及支运兵马粮等,所司亦与节度使商量处置。”中写道“五都督所统蕃兵以讨击大使的名义受天兵军节度”也可以说明这些士兵平日里都在自己的家乡,但是一旦发生了战事就会被集中到一起进行战斗,这就可以印证了“其兵有事,应须讨逐探候,量宜追集,无事并放在部落营生”的话。 “其五都督讨击大使,各量赐物一百匹,领本部落蕃兵,取天兵军节度。其兵有事,应须讨逐探候,量宜追集,”说明当时参军的士兵是有兵马粮草的,这在后来会有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