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戏紧贴战情,艺人们将抗日宣传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创作出一系列如《小板凳》、《张保长回家》等现代戏剧,即“小戏”。这些新型“小戏”的出现再次丰富了淮海戏的剧本创作内容,将淮海大地上的激烈的武装斗争和敌后人民激烈抗争的生活场景再现,成为了农村地区观众们所热爱的戏剧节目。1943年底,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汇集表演出众的小戏艺人们,并进行专业的文化培训和业务培训,使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将这门诞生在淮海大地上的地方小戏定名为“淮海小戏”。
1954年9月,即建国后期,淮阴专区大众剧团去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汇演并获得一致好评,同时“淮海小戏”在江苏省文化局的授权下被正式定名为“淮海戏”。1956年,淮阴地区大众剧团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淮海剧团。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淮海戏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4]
(二)淮海戏丑角的发展及分类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丑角是戏剧其他行当中类型化、程式化最不强的行当,这就使丑角有充分的自由去冲破行当程式的束缚,真实地、个性化地表现其独特的个体意志。丑角的语言贴近生活且俏皮灵动,舞台上的艺人也多可以突破剧本的限制,见景生情,随机应变,改动道白。在艺术表现上,丑角甚至可以不受剧情、剧场的限制,或插科打诨,或穿插小场景、小闹戏,做出一段令人惊喜意外的表现。他们随意出现在任何一个需要的剧情段落中,在角色配置与调剂中进一步推动剧情。[5]因而也时常获得观众们的称赞。对此,白云生在《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中,将丑行的行当划分与表演艺术特征做了如下概括[6](见下表)。尽管丑行分类众多、步法不一,但在其艺术表现上也可见出大体上的灵活舞动之美。
丑 行当 特征概括 特征说明
文丑 摇 步法摇摆
举止轻狂阴 阴毒损坏损人利己伸 投袖前伸
不择手段武丑 灵 动作灵活行为机巧悍 悍强凶勇武艺高超练 处世老练
为人练达小丑 矮 身材矮小
蹲腿走路谐 语言诙谐善说笑话幽 幽默风趣趣味深厚
在地方戏中,以淮海戏为例作参考比较,首先是在脸谱化妆方面,丑角脸谱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其象征色彩并不像净行脸谱那么浓郁。他的面部化妆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傳粉墨”的化妆形式。其次,在地方戏中,丑角的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灵活,包括说口、使相、绝活等。其中丑角最常用的是说口与使相这两种艺术手法。[7] 在戏剧角色方面,因为早期的淮海戏仅仅是一个地方小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角色行当也仅仅停留在二小、三小阶段,即(小旦、小丑)(小旦、小生、小丑),后来受到其它剧种,尤其在京剧的影响下,出现了本头戏(即大戏)的剧目,角色才开始慢慢变得细化。[9]具体而言,淮海戏的丑行在借鉴京剧的一般模式下,将“文丑、武丑、小丑”进行细分为大丑、小丑、老丑和奶丑。地位略高一点的大丑分为大架丑和大乙丑,地位稍低的小架丑和小耍丑则同属于小丑,大丑和小丑中均包含文丑与武丑。年轻一点的奶丑又有奶丑和奶小丑之别,而年长一点的老丑又有用拐棍和不用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