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棋是情感
杨莲和柳倩倩是第三代棋人,围棋观又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刻画这两位女棋手的时候,侧重表现她们的情感历程。她们亲眼目睹了秦如梅与彭行的爱恋,并真心期盼他们能走在一起。然而彭行却在秦如梅出车祸死后不久便娶了筱萍为妻,这让她们感受到感情虽然是美好的,但感情也是需要填补的。
皮肤黝黑且长相并不出众的杨莲与来自台湾的帅小伙萧然恋爱,棋力随之大增,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这让本来与杨莲棋力旗鼓相当且长相不错的柳倩倩受到刺激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开始怀疑自己,渐渐渴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份感情。同样地,柳倩倩在恋爱后棋力也有了长进,然而她遇到的姚钧却是个花花公子,感情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柳倩倩的棋力就像她失败的爱情一样,进入了漫长的低谷期。
杨莲和柳倩倩虽然性格各异,棋风也不同,但是她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人”。“杨莲是‘情’的化身,而柳倩倩是‘欲’的化身,她们的生活经历象征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情与欲、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纠结与转向。”[2]杨莲有过好几次恋爱的经历,她体贴伴侣,爱得轰轰烈烈、畅快淋漓;柳倩倩渴望拥有爱情,但现实只是让她得到了一次肉欲的满足,最终爱情无果,她只能将精力都放在方圆棋校上,通过获得物质回报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第三代棋王将围棋与情感相连,也就导致了她们的棋力易受情感的影响而飘忽不定。在她们的人生中,除了围棋,最重要的就是爱情,爱情会影响她们的思绪、影响她们的棋力,所以她们一直都在追寻美好浪漫爱情的路上,爱情成了她们最重要的人生追求。柳倩倩和杨莲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开放了许多,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也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围棋进入兴盛期,人们的心态开始变得有些功利。
(四)棋是效益文献综述
到了市场经济为主的90年代,整个社会进入了商品化的浪潮,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侯小君的母亲计星月工于算计,锱铢必较。侯小君也如前几代棋王一样,先天有着过于常人的对棋的感觉和领悟。但是,他有个怪病:他的皮肉及其敏感,不能用力擦拭,稍稍坐在板凳上久一点就会疼痛难忍。而他一下棋就能够忍受住剧痛,投入到棋局中似乎就能暂时忘却身体上的疼痛。侯小君的母亲为了让儿子给家里带来收益,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到北京陪着儿子去学习围棋。母亲计星月一边用无微不至的爱去照顾他,一边也用不断增长的收益去刺激他,使他在头脑中逐渐地形成了非常功利的围棋观。
他虽然爱好围棋,有天分,有悟性,刻苦钻研围棋中的变化,但是他更清楚自己下棋成名后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倘若自己升不了段、当不了专业棋手,生活又会经历怎样的艰难。侯小君的围棋观便是“棋是效益”,也就是下棋是为了赚钱。他这样的观念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社会风气使然,同时与他母亲分角必争的金钱观、他从小贫困紧缺的生活状况的影响有关。
不少省市都兴办起了棋校,棋手们从小就将绝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下棋上,并以此为业。“棋手年龄大了,在优胜劣败中只能退出。由于他们从小学棋,很少学文化,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下,退出棋坛后百无一能。如此举国体制是否和围棋的文化本质相悖?”[3]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这样的担心,就像作为侯小君的老师——柳倩倩,她与许多跟她年纪相仿的老棋手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出路,除非能升段,不然什么也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