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城关于吃的描述,入木三分,也只有真的体验过“饥饿”的人才能写出“吃”的详细描述。苦难是那个时期的特点。不单单是指某个人的生活困苦,也不指某个贫困地区的生活质量,而是指生活在当时,在那个每个人都深感艰难的时代,在那个多少年也少见大米为主食,油花亮油油的时代,作者在述写王一生大吃特吃的的镜头时,在述写一屋子人聚在暗黑朦胧灯光下吃蛇的镜头时,我们都能看到字面儿上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也看到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仍积极活着的人们。苦难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信手拈来,余华的作品《世事如烟》,《难逃劫数》让人觉得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命苦游丝,没有任何的抵抗的力量,人类在困与苦面前如此渺小,极力狂奔挣脱现实可是还是只能落入命运这张大网之中,但是阿城毫无张扬,这场苦难似是柴米油盐间的寻常生活。文献综述
阿城用大篇大篇章节来描写主人公的吃相,脸上绷着筋,缩着喉结,没按住的掉下来的饭粒,就会稳住双腿,动着上半身去找,最后小心翼翼地吸尽涮过碗水面上的油花,神色则是“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可见其对吃的重视,有种不由的神圣感、使命感。动作则是“小口小口的呷。”发现干缩的饭粒,吃进嘴嵌到槽牙里也得用手抠着和着大股的口水,"咕"地咽下。这个好吃的“棋王”便跃然纸上。阿城的吃的文化精髓到这里还不是集齐大成——直到为我们“端上”那碗蒸好的蛇肉,蛇肉被端进屋子里,一片人围着叫好,一团团蒸汽冒上来也不把头缩回去:
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气。……"开始准备胃液吧!"王一生也挤过来看,问:"整着怎么吃?" ……脚卵说:"这是草酸,去污用的,不过可以代替醋……"我说:"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