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亦持此见:
他的山水诗中所抒发的主要是在仕途上犹豫疑惧的心理矛盾。……他因告密而晋官、又因告密而丧生,无非都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禄”和身家性命。由于终生处于一种战战兢兢、胆怯庸弱的精神状态中,他在诗歌中反反复复抒写的又是这同一类思想矛盾,所以弄得“篇篇一旨,或病不鲜”。加上诗中的抒情多集中在后半篇,便造成了“篇末多踬”的毛病。[12](P57)
这一方明确指出了谢朓诗歌的“末篇”与其“开端”相比,在艺术上表现出“强弩之末”的不足,葛氏之说更深入地指出了造成小谢诗歌“篇篇一旨”的深层原因。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小谢诗歌确实存在“末篇多踬”的缺憾。那么,“多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
三 “末篇多踬”的表现:内容的趋同与技法的固化
钟嵘对谢朓诗歌“末篇多踬”的看法是合理的,这取决于其“末篇”确实呈现出“多踬”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个呈现是双方面的,从“末篇”所抒发的情感和“末篇”的写作方式来看,谢朓诗歌都存在着“多踬”的嫌疑。
(一)“末篇”趋同的抒情内容
正如陆机《文赋》所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用来抒情的。谢朓诗歌也不例外,他寄情山水,在对山水的审美中抒怀。因此,所谓谢朓“末篇”的抒情内容,其实就是指他诗歌抒发了什么情。那么,在小谢三十多首山水诗中,这些抒情主旨是否体现了“末篇多踬”这一批评呢?
笔者通过对谢朓诗歌的梳理,大致可以将其“末篇”所抒发的情感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表达强烈的归隐愿望。
“末篇”点出了谢朓在黑暗的官场、繁琐的公务与清幽的山水之景的对照中萌生出归隐的想法。表达这一情感者比比皆是,例举如下:
《观朝雨》云:“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剪北山莱。”[13](P215)其中“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二句,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个“希”字、一个“畏”字代表了他人生的两种姿态,一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一是消极避世,隐遁山林。他患得患失地在是非之地徘徊,经过思想的斗争之后,从“去剪北山莱”一句可见其辞官归隐之意已决。《直中书省》写道:“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信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安得凌风翰,聊姿山泉赏。”[13](P213)这八句诗的核心是说中书省再好,也非吾内心的家园,诗人渴望的是放任自由地寄情山水,这亦是述说他退居的想法。《宣城郡内登望》抒发了自己疲于奔波仕途,愿放弃富贵生活,而选择远遁。诗曰:“怅望心已极,惝恍魂屡迁。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13](P225)
第二,表达羁旅思归的感慨及对京都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