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的反讽
“反讽”一词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假装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矛盾无所知:反讽者装作无知,不明白所言非真相,这个基本的格局在反讽所有的变体中存在。[1] (P182)反讽不同于幽默,因为它缺乏幽默的宽广胸怀和高境界,往往显得耿耿于怀;反讽也不同于讽刺,因为它不具备讽刺的披露性和战斗性,往往它带有一种自嘲的成分,以此来保护自己,以此来进行自我的心理治疗。这一纯学术性的名词,在中国的出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这一社会因素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来临。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传统道德观念瓦解消散的时代。王朔小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赢得了读者的期待。以往中国作家很少将反讽这一概念运用到创作中,王朔是运用得较为轻松自在的一位。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王朔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作家的反讽意识。从小说内容来看,王朔笔下那些无追求心,无责任感,没心没肺,追求享乐,亵渎神圣的“侃爷”、“侃姐”在文化心理上表现出一种颓废的倾向。颓废文化心理绝对是反传统规范的,但它没有任何高尚的内容和悲剧的精神,只是用庸俗的方式去吞噬、消耗,甚而腐化社会机能,促使社会的传统规范在嘻嘻哈哈的闹剧中瓦解消散。[2]王朔借助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侃爷”、“侃姐”随意地,悠哉地,甚至是冷漠地反叛传统规范。这种颠覆性可以说比先锋小说还具有颠覆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人生观的反叛上。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追求意义,追求价值,张扬理想的。而王朔笔下的人物因为“文革”年代优越感的丧失,所以不满现实。他们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一直处于矛盾、彷徨的痛苦状态之中,肆无忌惮地消费人生。在他们看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追求的目的通通没有价值可言。人生对他们来讲就是一场漫长的游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生活对他的意义来说就是拼命地吃,拼命地喝,拼命地玩。其次,背弃的对象就是传统的道德观。是非颠倒,黑白错乱,这种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的模糊和丧失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观念的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是无羞耻的自私和完完全全的利己主义。不爱他人,只爱自己,逃避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如可以将自己的妻子推向别人的怀抱,追求自我认同的解脱和自由(《给我顶住》)。还有,王朔的反叛有很大一部分针对的是“文革”时期的政治教条与官方意识形态,包括革命政治、主旋律、假正经等等,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并且散发着强烈的民间色彩。所以,可以说王朔是一位民间知识分子,他已不知不觉地站在了民间立场上了。他毫不留情地撕毁了假崇高,假正经的面目。还有,王朔反讽意识最强烈,最乐于做的就是消解作家,消解文学,消解文化。他的反讽涉及整个文化领域。在《一点正经没有》中,几位无业男女一边搓麻将,一边调侃着当作家的无奈。王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将当作家塑造为一种无奈之举,一种坑蒙拐骗、不干净的行为。这与人们传统认知范围中作家那神圣、崇高、伟大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差距。在《千万别把我当人》王朔写了一群人为民族争光而大吃大喝。他借助这种丑态嘲弄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总之,关于作家﹑文学以及文化,其在传统观念中认可的积极意义,在王朔调侃中被消解得面目皆非。关键在于王朔有些情况下还会一本正经地调侃,更显得其中荒诞意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