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新成语作为网络用语的分支,获得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在传统成语构词方式的基础上呈现互文性的特点。本文尝试在互文性理论的视域下借鉴传统成语的生成机制,对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指出互文性是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生成的本质特征,揭示其特点及流行原因。68974
[毕业论文关键词] 互文性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 构词方式 特点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络新成语应运而生。网络新成语逐渐渗透到网民日常生活中,从搜狗打字法可以窥见网络新成语的默认状态和约定俗成性。关于网络新成语的规范性研究也随之衍生:刘琴(2009)在 《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上)》 和《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下)》 皆按照事典、释义、例句的体例分析这十大网络新成语的应用语境以及受众的态度。郑俊涛、马长林(2011)在《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 一文中,把传统成语和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背景作了相同、相异的比较,从网络新成语形成的特点等角度诠释了其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网络新成语的发明,规范其应用。不足的是,该文没有具象化地列举分析一些网络新成语。申慧(2012)在《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成语探析》 一文中,以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部分“新”成语为语料,对其产生方式进行了探究。张雅婧(2014)在《网络新成语探析》 一文中,从网络新成语产生的背景、形式以及特点的角度对网络新成语进行分析。
前人分析了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背景、构成形式和特点,但是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对网络新成语进行探究的并不多见。网络新成语的构成形式与传统成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身体现了文本之间互文性的本质。本文尝试在互文性的视域下专门分析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结合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渗透在其中的互文性内涵,分析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得以流行的原因,并揭示这一研究对于汉语新词新语发展与规范的意义。本文引用的语料来自百度。
一、互文性理论与网络新成语
前人对于网络新成语的研究切入点不同,本文尝试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四字格网络新成语。
(一)互文性的理论简介
“ 互文性”这一专有名词是由法国著名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明的。诺曼·费尔克拉夫(2003)在《话语与社会变迁》 一书中对互文性的理论作了详细介绍:互文性的意思是任何陈述均以特定的方式再次实现其他以往的陈述,任何陈述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陈述之间的内容或形式有相似之处,呈现二者呼应的现象。
互文性理论源于西方的文艺理论学领域,是结构zhuyi的延伸,其研究对象是文本。文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词语,关键是具有语义特征。本文探究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也是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本文欲将互文性理论重点渗透到语言应用的领域,将其在网络新成语形成机制的范围内进行剖析,以此来论证互文性是网络新成语生成的本质特征。互文性理论在这里可以看做语用学的一个分支,促进语用的发展,语用学也在此过程中扩大互文理论的外延。综述,笔者认为,互文性理论与语用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网络新成语的含义
在网络盛行的新时代,许多典型的的惊奇时事作为新时代成语典故的语料来源,经过网民大众的浓缩,凝练成为具有评论性内涵的网络新成语。根据目前网民默认使用的网络新成语,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其性质做了解释。笔者认为网络新成语可以定义如下:指在网络时代背景中,网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带有浓厚口语色彩和比喻义的固定型短语。网络新成语不仅悬浮于规范的传统成语系统,而且从属于网络语言系统,更趋向于传统成语的性质。笔者在此仅仅局限于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