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模型间距为 0。06m,三种波浪周期下窄缝间流场的波面升高 38
6。2。2 模型间距为 0。12m,四种波浪周期下窄缝间流场的波面升高 40
6。2。3 模型间距为 0。24m,三种波浪周期下窄缝间流场的波面升高 42
6。2。4 总结 44
6。3 窄缝间流场水动力共振问题的规律探索 44
6。4 小结 46
第七章 不同波浪入射方向对窄缝间的流场的影响 47
7。1 引言 47
7。2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工况的设定 47
7。3 横浪作用下两固定浮式结构窄缝间流场的计算模拟结果 48
7。3。1 流场的波面升高 48
7。3。2 窄缝间流场的速度分布 50
7。3。3 作用于浮式结构表面的水动压力 51
7。3。4 作用于浮式结构上的波浪力 52
7。4 横浪工况下波浪周期与窄缝间流场波面升高的关联 53
7。5 横浪作用下的波浪力与遮蔽效应 55
7。6 小结 57
第八章 不同浮体形状对窄缝间流场的影响 58
8。1 引言 58
8。2 几何模型参数 58
8。3 DTMB5415 标模/方形驳船模窄缝间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59
8。3。1 流场的波面升高 59
8。3。2 窄缝间流场的速度分布 59
8。3。3 作用于浮式结构表面的水动压力 60
8。3。4 作用于浮式结构上的波浪力 61
8。3。5 总结 62
8。4 方形驳船模/方形驳船模窄缝间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62
8。4。1 流场的波面升高 62
8。4。2 窄缝间流场的速度分布 63
8。4。3 作用于浮式结构表面的水动压力 63
8。4。4 总结 64
8。5 小结 64
结语 65
致谢 66
参考文献 67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背景、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随着船舶制造和运输行业以及海洋工程制造产业的持续发展,单一的海洋浮式结 构物已无法满足开发生产的实际需求,全世界将面临更多有关于多浮式结构协同作业 的问题。
相比于单一作业的浮式结构,多浮式结构系统间的强非线性、强耦合以及耦合共 振问题是极其明显和复杂的。如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系统
(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System,简称FLNG)、超大型浮体(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s,简称VLFS)等,这些皆称为海洋浮式结构。当这些海洋浮式结 构在海上输运/驳运作业时,运输驳船与其组成了相对复杂的多浮式结构系统(如图 1。1所示)。在某些海况下,多浮式结构之间会出现严重影响海上作业安全性和稳定性 的强耦合作用情况,如何有效预报和评估海洋浮式结构在海上作业时的水动力性能与 结构可靠性,是最近几年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