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风暴全称“金属风暴武器发射系统”,是由澳大利亚人迈克•奥德威尔发明的一种新概念尖端武器,最初的模型只有一根身管,内装两发串联弹丸。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系统衍生出了36管集束武器和电子手枪等其他分支。金属风暴区别于其它发射器的一大特点是它采用了多弹串联预装填这一模式,武器发射系统由身管、预装串联弹药、电子脉冲点火器、电子控制处理器等组成。整个武器系统的发射完全脱离原有火炮的机械概念,全过程由电子控制。对于每一个身管而言,在身管中,弹丸与发射药间隔排放,每一发弹丸的发射药都由特定的电子点火装置引燃,发射药爆燃后,推动当发弹丸高速射出,高压火药燃气形成的冲击波的压力使后一发弹丸自锁结构膨胀锁紧(有些设计成电子锁死),避免发射药互相引燃,保证了各发弹丸之间的独立发射;下一发弹丸发射只有在对应电子点火器点火后才会发射。对于整个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不同口径、用途的身管可以拼装在同一个发射平台上,满足了多种防空、反导以及其他打击需求。23763
2 国外发展
金属风暴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在现有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这一武器类型的试验系统已经能够做到多管发射100万发/分钟、单管发射最高7万发/分钟的超高射频。这是其它高射频武器系统所难以做到的。金属风暴问世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表1.1 金属风暴技术的发展
时间 发展
1997年 美国国防部公布金属风暴电子手枪通过测试,实现24万发/分钟。
2000年 采用金属风暴技术的首支完全电子化的手枪诞生,它实现了设置、管理以及限制和射击系统的可视听化。论文网
2000年 狙击步枪与金属风暴技术结合,这种0.45英寸的电子点火狙击步枪可以达到6万发/分钟,可以发射钨合金尾翼稳定弹或旋转稳定弹。
2001年 金属风暴技术开始走向霰弹枪、多发枪挂式霰弹枪等等更多武器系统;除了一般地高杀伤性弹药以外,也出现了可以发射非致命弹药的一系列新类型。
2002年 金属风暴公司为极近程舰艇防御系统开发了16毫米射弹数字弹道系统,并在次年将技术用到了舰炮发射系统中。
2003年 成功试射了串联预装填在多管发射箱身管中的40毫米弹丸,达到了多管24万发/分钟、单管6000发/分钟的高射速。
2003年 内弹道各项试验也表明了金属风暴在高膛压方面也有着优良的性能,能够超过512MPa,这充分保证了弹丸的初速。
2004年 金属风暴针对车辆和飞机这些不同发射载体平台进行了遥控发射试验以及地面发射试验。实验中无人车携带16枚电控炮弹,无人机完成了40毫米钝感枪榴弹4次点射。试验后载体平台完好无损,火控、后座控制和遥控操作正常。
2006年 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航空展上装载有金属风暴武器发射系统的轻型遥控武器系统“赤背蜘蛛”(Redback)首次亮相,并于2009年开始量产。
2008年 金属风暴40毫米榴弹完成射击试验,实现预装填排列3发普通榴弹380发/分钟的射速。
2009年 完成了超轻型4发装枪挂发射器——18毫米多发枪挂发射器(MAUL)的研制,它可以安装在单兵步枪枪管下方。
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全新概念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以及金属风暴技术在与传统武器系统的结合中展示出了它优良的性能。
3 国内发展
我国国内关于“金属风暴”一类超高射频武器系统的研究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概念和发射原理上的初步研究,在多弹串联预装、发射过程内弹道特性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进展。金属风暴是一个复杂的新概念武器系统,它颠覆了长期以来火炮的原理、概念,它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在现有基础上加深研究梯度。国内相关科研已经初步奠定了金属风暴类超高射频武器系统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制了小口径制式弹药的原型样机,实现了电子点火控制和射频调节控制,有了一定的成果,试验原理样机可以达到每分钟一万五千发的射频。同时,在着靶性能、弹幕散布和精确度、密集度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测试[10]。并且,在 “弹丸瞬时密封技术”和“弹丸定位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4]。
- 上一篇:企业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下一篇: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
-
-
-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