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串联药室发射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射技术,它运用了一种新型的发射原理,能够在膛压不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弹丸初速,对现有火炮的改造而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其他新型发射技术相比,串联药室技术具有以下优点:a)口径增大以后不改变炮尾结构,只延长药室长度,身管可以互换,这对于整个坦克系统而言,可以大大降低研制经费;b)主药室、副药室膛压较低,有利于炮管的发射安全性;c)副药室可以起到压力接力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弹丸初速的目的[1]。7350
    串联药室方案是改善膛压变化规律、提高弹丸初速的有效措施之一,探讨其弹道问题对发展新武器、改进制式武器是有益的。下面简单介绍串联药室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二次大战时期,德国人研制的“Hochdnrck pumpe”火炮首先采用了多药室方案。以后,陆续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其投入研究,其中,Jan和Sodha在不考虑各个辅助药室与身管之间流量传递的假设下,建立了多药室武器经典内弹道方程组。Charles Carmen Failla(1972)进行了利用第二药室对弹丸初速进行补偿的实验,使弹丸初速提高了20m/s。Modi J K,和Sharma B K分别给出了考虑温度变化的双药室和多药室武器经典内弹道方程的解析解。Woodley C R给出了串联多药室武器一文内弹道模型及模拟计算结果。目前俄国人准备在新一代坦克上采用这项发射技术,并在23mm火炮上进行了大量试验,达到2~2.3km/s的初速,拟在125mm火炮上把弹丸初速提高到2km/s以上,以对付未来的坦克。中国也在探索性地研究串联随行装药技术,并提出弹丸/活塞小质量比的方案和有效控制第二药室点火的技术。国内南京理工大学801教研室进行过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张小兵、袁亚雄等人建立了串联多药室经典内弹道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另外,徐诚、陆家鹏对双药室武器弹后压力场建立的均相流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在56式7.62mm枪上进行了辅助药室参数对膛压和初速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李兵也对多药室火炮提高初速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鉴于双药室可串联工作,因此原则上也可实现固—液混合随行装药结构,即一个药室内是固体随行装药,另一个药室是液体随行装药,以此实现固—液混合的随行装药技术。
  1. 上一篇:牵引供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下一篇:弹道一致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水下发射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发射药概述与研究现状

  3. 便携式无后坐力炮火箭发射筒国内外研究现状

  4. 液体发射药国内外研究现状

  5. 迫击炮发射装药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6. 串联聚能装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7. 狙击型榴弹发射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8.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

  9.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0.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

  11.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12.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3.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14.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15.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16.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17.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