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地图》首演于卡内基音乐厅,并于8月,在上海大剧院做了“亚洲首演”,同年11月21日回到了“娘家”(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凤凰古城沱江河畔)为3万多名观众奉上了这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多媒体音乐作品。自多媒体音乐作品《地图》首演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广受关注,据文献检索:2003-2013相关文献已有56篇,为方便论述,下面从音乐的本体与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音乐本体研究。如陈龙在他的《原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对话——再谈谭盾<地图>》[ ]中认为:《地图》的创作方式采用的是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以现代交响乐队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其成为来源于传统但又高于传统的一部具有深刻含义、美丽与精神同在的作品。何家益在《从谭盾的<地图>看中西音乐融合》[ ]中也评价到:《地图》虽然在多媒体语言上设计的十分简单明了,但它却能触动你心灵的深处,并展现出谭盾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徐国昌在《从多媒体交响乐<地图>看谭盾的音乐创作》[ ]指出:《地图》,不仅拥有丰富的多元化音乐元素,而且又拥有突出的音乐个性,使其作品又不同于传统的交响乐。张晨在《谭盾的“音乐地图”》[ ]从音乐材料、曲式结构、配器音响等方面进行作曲技术理论的剖析与研究。
(二)文化研究。如张依雪在《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论谭盾的<地图>》[ ]中提到:《地图》这部作品在注重创新的同时,又弘扬了中国古老文化,并在中国专业音乐领域的创作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也为保护我国音乐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后来人提供了启示。周凉玉《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 ]表示:《地图》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寻根,希望以音乐的形式把古老的民族之根找回来。李雷在《“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中指出:中国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性,建立当代文化主题的自觉性。并且鲁瑞红在《解读谭盾作品的文化内涵》[ ]中也说道:谭盾《地图》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地图》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以上文献的指导下,本文以湖南凤凰古城沱江河畔上演的这一多媒体视听盛宴--《地图》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地图》中的地域文化、原生态文化以及《地图》中的中西文化合璧。
上一篇:滑县大弦戏的表演艺术初探
下一篇:河南“民歌”《编花篮》五十年变迁探微

浅谈中国“神曲”的形成与发展

浅谈音乐课外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苏北睢宁大鼓的地方传承与保护

浅谈黄梅戏中竹笛艺术的运用

浅谈李健的音乐风格

浅谈歌曲《七律·长征》的艺术特征

浅谈《新绣荷包两面红》的风格特征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