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时期的黄梅戏唱腔
建国前期黄梅戏唱腔发展。建国前期的黄梅戏唱腔发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也提到过,属于“十腔九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不定腔”的状态大面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时期,黄梅戏没有太多的乐器来伴奏,黄梅戏艺人只能用唱腔来调整调高,导致了黄梅戏唱腔的杂乱无章[3]。黄梅戏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来源于生活,它的曲调一般都来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歌之中。在建国初期黄梅戏的唱腔杂糅着民歌小调与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唱腔,显现出当时的黄梅戏唱腔的多样化,但是并没有被在当时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黄梅戏曲,如:《打猪草调》、《观灯调》等。在建国初期黄梅戏曲的唱腔一般分为:平腔、对花调等。《打猪草调》是黄梅戏最具有代表性的黄梅戏曲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安徽安庆名俗风情的黄梅戏曲之一。《打猪草调》的演唱版本很多,导致本首戏曲的唱腔也有这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打猪草调》的曲谱中,虽然唱腔音调较高,但需要艺术家注意的是音调变化较小,在戏曲中使用较多的是窄腔音、对板以及纺线纱调的唱腔,部分戏曲使用的是复合型的窄腔音、小腔音以及原型腔音[4]。《打猪草调》的唱腔是传统唱法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唱腔,这种唱腔的黄梅戏一般具一定的稳定性、包容性及互通性,这种平腔式的唱法还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喜爱,如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老师。
建国时期黄梅戏唱腔发展。建国时期的国家政治发展对于中国的各项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梅戏从最初的“十腔九不同”发展到后来的“定腔”时期,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小剧种突破成为现在的五大戏曲之一的变化,建国时期黄梅戏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中作的指示》中说道:“地方性的小戏,特别是民间小戏,形式较为简单活泼,最能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及其容易被群众所接受的,必须特别加以重视[5]。”这个时期的巨大转变,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也离不开老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与新鲜血液的注入[5]。
    在建国时期的黄梅戏唱腔中,往往被观众喜欢的就是那种比较朴实无华的唱腔,如:迈腔、对板等。黄梅戏戏曲《蓝桥汲水》中,魏魁元老师就是演唱“迈腔”中的“男迈腔”,这种唱腔能够深刻的抒发出戏曲中人物情感,节奏感较为自由。建国时期风靡一时的黄梅戏曲目《梁祝》中则用的是“平板对词”的唱腔艺术手法,这种唱腔曲调丰富,十分押韵,将人物的情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表达出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的黄梅戏唱腔已经属于十分成熟的阶段,黄梅戏艺术家不再注重戏曲中的动作表现,而是非常注重戏曲中的咬字与发音[6]。黄梅戏对咬字发音的标准、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它要求发音吐字重而短,将母音咬得十分准,能够使用共鸣咬准每一个字。现代黄梅戏的用声方法基本上都是混声,在保留黄梅戏的基本唱腔的同时与其他戏种相结合,这种混声的做法将黄梅戏演唱的不足改善了许多,例如:黄梅戏著名艺术家王少舫老师,他将黄梅戏与京剧相结合,充分利用喉腔的共鸣来扩大部分音域,顺利解决了黄梅戏唱高音有时唱不上去的情况,让他在唱黄梅戏曲的高音部分时,让观众感受到唱腔、声音的圆润且感情丰富,提高了黄梅戏艺术家的整体水平[7]。现在的黄梅戏艺术家十分讲究戏曲中呼吸的运用,发声吐气的方式都比以前规范许多,利用丹田呼吸的方式,将戏曲中的换气安排的恰到好处,使唱腔中的过渡与转换衔接的天衣无缝。现代的黄梅戏艺术家多用头腔的共鸣来提高戏曲中的音准发声、混声的效果。
上一篇: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研究
下一篇:浅析国内“独立音乐”的文化价值

歌曲《卷珠帘》的创作手法及艺术魅力

湖南桂阳地区湘剧的艺术特征

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艺术特征

歌曲《山寨素描》的艺术性

《菊花台》的中国风艺术特征

歌剧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艺术表现之探析

披头士乐队的艺术生涯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