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林语堂的前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小评论”时期的创作显示了他立场与态度的过渡。他摇摆于中西文化之间,“以西方文化标准来过滤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来过滤西方文化,徘徊于西方文化本位和东方文化本位之间,难以作出取此舍彼的断然选择”* 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69页。,这种不断的徘徊反顾导致了他矛盾的文化心态与文化观念。他始终在中西文化的交界处歧路彷徨,既是西方精神文明的自我放逐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放逐者。他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具有普遍性。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中国评论周报》编辑部在社论中曾倡议建立“自由世界主义俱乐部”,“具有国际眼光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与文化而聚合到一起,探讨现代社会共有的人生问题。俱乐部只开放给有自由世界主义思想的人;比起赞颂国族,他们对检视观点更感兴趣;比起爱国宣传,他们更关注现代生活共性问题”。* Proposal for a Liberal Cosmopolitan Club in Shanghai, The China Critic, September 13, 1930, Vol。3, p。1086。但这种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坚实的社会支撑。事实上,随着1937年后战争局势的紧张,这种本不坚实、凌空高蹈的关于世界主义的玫瑰色构想就失去了滋长的土壤。所谓“自由世界主义俱乐部”的构想最后只能容纳编者/作者群体,“它只对于中产阶层有吸引力,但不是当时主流风尚”* 钱锁桥:《引言》,《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钱琐桥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跳跃的想象中进入了全球领域。然而,这种对话的本质只能是虚幻和想象的”* [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这种理想化的文学/文化实践最终只能沦为了一种无力的姿态,更多演示了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滋长的文化乐观与自信心态。现代中国处在一种碎片化的“半殖民主义”* [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的图景中,而正是在这种各方势力角逐的场所、种种力量冲突的缝隙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顽强地挣扎与突围,不断地试图确立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这种探索总是充满了挫折与反顾,他们也往往处于矛盾的撕扯之中。

    尽管如此,林语堂以及《中国评论周报》作者所进行的跨文化、跨语际的实践仍旧值得尊重。他们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意识、世界主义的胸襟、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在整个世界都陷入战争的狂热危机时尤其难能可贵。而作为《中国评论周报》的中坚人物,林语堂以英语写作进行的“跨语际实践”* [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页。,是与世界进行沟通对话、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可贵尝试,也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积极互动的成功印证。

  1. 上一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选出的代表组成
  2. 下一篇: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1. 90计划生育政策细则,20世...

  2. 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3. 初中英语教学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4.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问卷表

  5. 中学生对当前英语教学满...

  6. 电梯门系统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7. 酞菁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8. 中学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9. 西溪湿地生态数据监测系统开发

  10. 民用建筑电气照明系统设计+图纸

  11. 外源L-抗坏血酸对Cr6+胁迫...

  12. 开口端纺纱系统中的锥形...

  13. 薪酬满意度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4. 食品上市公司的效益分析任务书

  15. 动态特性模拟补偿滤波器...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