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各个年龄段的道德教育都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情感的体验。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大都是一些“应该”或“不应该”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教授农村孩子识记一些交通标志时他们就会觉得很遥远很抽象,这些使学生很难成为主动的体验者、建构者。从道德教育的形式上看,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学者指出“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的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1]然而抽象的道德说教并不会使学生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
可是,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系统,没有它,道德认知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德育中,只有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情感体验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使学生主动内化道德知识。
2情感体验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德育的关系
2.1情感体验教育的内涵、特点
2.1.1情感体验教育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情感体验教育应该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层面不断走向新质,走向新的高度。这里强调的是情感体验教育实施的领域。[2]也有学者认为情感体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唯有此才能保证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保证活动具有真实的教育价值。这里强调的是情感体验教育实现的方式。[3]
笔者在本文将情感体验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情感品质,最终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情感体验教育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表现形式。
2.1.2情感体验教育的特点
2.1.2.1情境性
情境性就是指教学中通过采取实物演示、图片展示、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暗示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以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激发、协调发展。在情感体验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必要的情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位教师在召开《感受关爱,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时播放了《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学生觉得倍受感动,教学效果很好。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固然能够打动学生,动人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也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它能够直击学生的心扉,震撼学生的心灵,以至于唤醒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1.2.2知识性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情感体验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体验才不会迷失方向。例如要想使学生把帮助他人当做快乐的事情,即在帮助他人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先教授学生助人为乐的知识,当学生具备这样的美德知识时,再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就极有可能产生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的欲望而不至于是非不分。这一点也印证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论点。
2.1.2.3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能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制和制约,能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特性”。[4] 道德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内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2.1.2.4生活性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它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并为了生活。所以道德情感教育要以生活为素材,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并为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