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8  LNM2SA、LNGDPSA、LNCPISA、LNR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14
表4.9  格兰杰检验结果 …15
1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综合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等中介目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既能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又能为中央银行控制的中间变量,是相较于最终目标而言更及时、具体的信息指标。中介目标是否有效关系到央行能否及时判断货币政策效果,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并关系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
西方国家中介目标的选择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过剩危机,凯恩斯主义盛行,各国普遍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其内涵的作用机制是:总供给是刚性的同时总需求只影响产出而不会影响物价水平。长期利率作为关键变量,其下降能够刺激投资,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70、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涨局面,凯恩斯主义无法对滞涨作出解释,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利率转向货币供应量。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可测性、可控性以及相关性方面都受到影响,效果被逐渐削弱。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这一指标,在政策运用中监测更多的变量,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呈现出中介目标多元化的局面。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真正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演变情况如下:1984至1995年,贷款规模及现金发行是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段时间内,我国金融抑制现象十分严重,通过金融市场完成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重极小,资金融通主要是以银行作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来实现的,使用信贷规模作为中介目标有其合理性。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不断上升,通过现金发行和信贷计划来实现最终目标已不合时宜。1996年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计划管理,开始正式编制基础货币规划。
然而,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效果有所下降。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争论。本文将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定性加定量的方法,从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性论证。
文献综述
2.1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无效
2.2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合理
3  中国货币政策运作概况
3.1  最终目标的选择及调整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最终的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最终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均十分重要。而最终目标最为货币政策的归宿,对货币政策乃至国家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要求,选择合适的最终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在经济萧条、失业率高、生产要素大量闲置的背景下,实行充分就业的单目标制。20世纪70年代,滞涨席卷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等国纷纷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就货币政策单一目标达成共识,强调稳定物价。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存款保险制度的费率计算及基本问题分析

非货币性交易的经济學思考【2053字】

论金融创新對货币政策传...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對货...

杭州作为会议旅游目的地的提升机制研究

杭州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形象测量与提升建议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2666字】

國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