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栎为常绿小乔木,虽然目前对它的研究还未深入,但如果加以关注并利用可期在园林绿化中作为行道树;再加上岩栎耐贫瘠且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可以利用它建立防火林带,保护环境;再者,岩栎木材坚硬,为优良木质车轴和农具柄用材,利用得当,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效益。    
1.2 半致死温度研究意义
半致死温度包括低温半致死温度和高温半致死温度。低温半致死温度是指在该温度时,植物到达半致死状态,当温度继续低于该温度时,植物所受的伤害将不可恢复甚至死亡。高温半致死温度同理。
植物细胞膜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流动镶嵌结构,细胞膜是细胞感受环境胁迫最敏感的部位,当植物遭受高低温胁迫时,膜的结构会遭到破坏,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细胞膜的透性会进一步增大,细胞内各种水溶性物质以及电解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外渗,随着胁迫的增强,外渗率会相应提高,因此电导率也会随着提高。逆境对植物的伤害首先使细胞质膜选择性丧失,电解质和某些有机物大量渗漏。植物细胞膜的稳定性是其抗逆性鉴定的适宜指标[14,15]。在作物抗逆性研究中植物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T50)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很重要,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以简便、灵敏、准确地评价作物的抗逆性[16-18]。
1.3 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
1.3.1 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的原理
    关于半致死温度反映植物抗寒性的原理, Rajashekar等通过测定小麦和早熟禾叶片电解质外渗与处理温度的S型曲线, 并用核磁共振法研究了在S型曲线拐点温度上植物组织的水份状况。证明低于拐点温度时植物组织中液态水迅速减少, 并推测这是由于组织内冰晶扩散屏障的消失, 即质膜结构上的变化所致。表明电解质外渗与植物冻害之间有密切关系[19] 。
植物对低、高温的适应性与膜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低于低温处理下的“S”型曲线拐点温度以及高于高温处理下的“S”型曲线拐点温度时,细胞的膜脂组分、膜结构、膜透性以及膜保护酶系统都会发生变化,均会引起质膜结构不可逆的破坏[20]。低温发生时,植物细胞的生物膜首先发生膜脂的物相变化,膜的外形和厚度发生变化,膜上产生龟裂导致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外渗,外渗量反映了膜的收伤害程度。
因此,通过电导率法测定细胞电解质的外渗率常可反映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受伤害的程度以及对低、高温的耐受性[21]。
上一篇:分光光度法鱼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小蔓长春花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

植物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

稻田锌含量对水稻害虫褐...

欧洲大麦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

耐盐基因GmMYB176在大豆根部的过量表达研究

Six3Cre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大盘山及邻近地区倒卵叶...

甲苯二甲苯对斑马鱼幼鱼神经的毒性影响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