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ARIMA模型作为工具,研究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并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进行预测。由于本文研究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使用了统计模型,因而深化了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同时相应的研究结果,也可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单一汇率制度(1949~1978年)
1949年1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先在天津挂牌公布。全国各地区制定人民币汇率主要参考天津地区的汇率,再结合当地实际经济金融情况进行公布。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内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并且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年)
在这一阶段,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对内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用汇需求量大,对外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遭到阻碍,外汇资源的紧缺,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为快速使国内经济得到复苏,汇率的制定主要依照当时国内外相对物价水平,并依据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波动中保持稳定。这一阶段,汇率的特点是波动频繁,有升值或贬值的现象,但总体趋于平稳,且呈逐渐升值的态势。
2、 人民币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年) 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这一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币对西方国家汇率需保持相对稳定。虽然国内外物价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但国内物价基本稳定,国有经济占对外贸易的主要成分,因此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为此,外贸系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进出口统一核算、以进口效益弥补出口损失等。人民币汇率的制定也以各国汇率为参考。但由于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结算,只有在其他国家货币发生升值或贬值时适当调整,因此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即实质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3、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阶段(1973~1978年)
1973年3月,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导致汇率波动频繁。为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其目标是建立并实行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Zhang Zhichao,2001),主要由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一定影响力或与我国有着密切贸易关系的经济体的货币组成。随后,作为“货币篮子”的主要成分,美元不断出现危机,人民币汇率反而出现逐渐升值的趋势。
(二)、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200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78~1993年,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二是1994~2005年,改革开放政策得到初步成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1、汇率双轨制时期(1979~1993年)
纵观这一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两个汇率双轨制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因人民币汇率高估而形成的贸易损失,汇率双轨制度应运而生。这种汇率制度的采用,虽然使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显著增加,但是也影响了非贸易部门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与之同步,我国国内物价水平上升趋势加快,而其他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为了缓解人民币汇率高估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问题,政府决定下调人民币官方汇率的同时,设立外汇调剂中心,进一步放开调剂市场汇率,以解决出口贸易亏损。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外汇调剂业务,我国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汇率双轨制度。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可以看出,这两种汇率双轨制度都不是为了扩大外汇需求,而是为了推动出口贸易,加强国内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