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有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教师实习活动,这对我这个研究课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因为查阅再多资料,脑子想再多研究方案,都远不如亲自作为教师去给学生们上几节习题课,通过实践去研究如何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率。我实习时为科学任科老师,如愿以偿的我顺利上了4次以上的习题课,对此我必须先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们给予我机会并且给我很多指导与帮助,然后我也珍惜实习时与学生、指导老师共处的日子。我在实习期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严格的批改,在午间吃饭时同时指导他们进行纠正,除此之外我还有好几次监考的经历,这对本次研究都是不错的实践体验。
我是一名物理专业的师范生,我在实习期间所教科目为科学,所以在本论文中,我将以科学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所以我也将采用大量的科学习题课的例题作为我论述的依据进行分析。而经过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实习生活,我渐渐发现了一些习题课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期间我思考总结,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的教
如何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率,我认为首当其冲是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一定是最主要的方面,因为教师的教引导着学生的学[2],往往是先有教师教之后,才有学生的学,这是系统化的性质,所以说教师的教是本研究特别关心的方面。谈到教,我自然比不过老教师的一针见血,但作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我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我的角度和立场很独特,一方面我自己是学生,另一方面我是实习期上了好多节实习课的老师。初出茅庐,怎么教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我要说的是那些细节。
(一)、统计习题
第一点,统计习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改完习题、试卷后应该做一下统
计,即计算每道题的错误率,尤其是试卷。就如图一,
是我为我实习所在班级的学生的期中考试做的错题汇总,题号前面的数字表示此题的错误人数,此后在习题课上便可以更加方便与省时。分析这张试卷时,对于错误人数低于5的题目,我往往会一语带过,错误人数之少说明这道题目难度不高、基本没有陷阱,学生可能是粗心疏忽,审题不慎。而在错误人数6-10人的题目(本班有32人),我便会仔细思考学生们错误的原因[3],举个例子: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摄氏度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先后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第一次为38.5摄氏度,第二次为39.5摄氏度,第三次为39.5摄氏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第一次正确B.只有第三次可能不正确C.只有第三次正确D.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也可能正确。这道题目的错误人数为7人,考点学生们都懂:未甩的体温计测量带测物体只升不降。这道题目我认为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之外,大概是被选项绕晕了。所以我当时将这道题目的考点说完之后,带着大家在黑板上得出结果:一正确,二正确,三都有可能。再在黑板上列出选项的意思:A.一正确,二、三不正确B.一二正确,三可能不正确C.一二不正确,三正确D.一二没判断,三正确。当我写完后,我觉得大家的逻辑应该就清晰了。再接着,错误人数高于10人的题目,那显然是值得着重分析的题目了,除了要找到学生们犯错的原因,还需要在课上让他们谨记这些题目容易出现的陷阱以及解题的技巧步骤甚至基础原理。比如有一道题: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毫米。你认为最好的是()A.分米刻度尺B.厘米刻度尺C.毫米刻度尺D.无法确定。这道题目的错误人数为12人,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仔细想想又发现这个错误率是合理的。老师平时上课经常会举例子说对于测量指甲等长度我们最好选用最小刻度的毫米的刻度尺。这道题目很狡猾,布置了一个陷阱,将我们老师平常说的话断章取义,把测量对象去掉,来问最好的刻度尺,然后学生就会陷入纠结,应该选A最好能测的物体更大或者选C能测的物体更准,却忽略了刻度尺的选择应该根据待测物体所抉择的。所以分析这道题时我直接先问同学们:大家平常最常用的尺子是什么?最小刻度是什么?他们不假思索便拿出了笔袋里的三角板说道:最小刻度是毫米。我继续问道:常用在什么地方呢?然后各种答案都有,我便顺着说:所以说,毫米刻度尺是最好的了。同学们立刻反应过来说:不是的,毫米刻度尺测不了电视等等的尺寸。然后我借机说道:是的,刻度尺的好坏是根据待测物体所决定的,这就是这道题目的陷阱所在。当然以上只是我在分析习题时的部分教学过程,当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类题型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陷阱在哪儿。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