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Qinyan Chen在建筑物能耗、室内空气流动状况和品质等方面运用了CFD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900年和1991年,Jones和Waters对当时许多利用CFD技术对前厅、候车厅以及办公室进行分析的实例进行了报道。
Shuzo Mllrakami等人在1994年利用ASM(代数应力模型)和DSM(微分应力模型)对一个三维非等温室内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
1955年,就职于诺丁汉大学的Guohui G利用CFD技术对机械通风房间的室内空气环境和分布进行了模拟预测,发现在供热和热冷两个不同工况下的最有效的空气分布方式是有区别的。
1998年,StevenJ。Emmerich等人对三维房间内热空气的流动和烟气传播进行了模拟,这其中使用了大涡模拟技术。
2001年,M。Bojic等通过对装有窗式空调器的典型居住房间流场和速度场进行了模拟,得到了最利于人体的空调安放位置。
2003年,Juan Abanto等人模拟了一个采用顶棚四方向散流器送风的房间,并对人体舒适性指标进行了重点的研究,结果显示了边界条件和物理真实的几何形状对流体在整个流场的流动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是最早将CFD技术用于建筑热负荷计算方法开发的国家,这之后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充分运用成功开发除了标准的气象参数,然后逐渐将这项先进的技术运动到了动态热负荷数值的模拟当中,这之后使用CFD分析室内空气气流组织的技术才正式走入到人们的眼前并在日本进入了实用阶段[12]。
3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我国对CFD方面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末才逐渐拉开帷幕,这和国外相比已经落后很多了。
汤广发等人在80年代末对二维层流室内自然对流和三维紊流室内气流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然而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边界条件的处理过于简化,模拟得出的结果和实际情况误差较大。
1994年,魏学孟等人以k-§紊流模型作为依据,通过差分法的方法对洁净室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流场分布和污染物分布特征[13]。
1997年,许志浩的通过k-§紊流模型对高大厂房内部的分层供热进行了数值计算。
1998年,周绍荣等采用数值方法对大空间厂房的流场以及污染物分布进行了预测。
2000年,赵彬等人自行研发了软件,建立在数值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民大会堂的气流组织形式进行了优化改造。此后,他研究讨论了在计算空调房间温度、速度分布过程中所需的微分方程式,在紊流部分采用新的零方程模型进行计算,并SIMPLE算法作为依据研发出计算空调房间温度、风速分布的软件STACH-3[14]。
2002年,就职于哈工大的高军针对大空间分层内空调负荷的计算模型提出了简化的猜想,该模型在模拟大空间主流区和壁面的温度分布、主流区的质量流动的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可用来计算出稳态条件下分层空调负荷。
2003年,就职于天津大学的董玉平利用软件Aiapak2。1对天津市展览中心新馆B展厅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空调系统热舒适性与气流组织是否合理的分析。
随着人们对CFD的优点有着越来越多的认知,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空调企业也开始使用CFD技术对其公司内部的产品做相应的研究以及优化,其中比较知名有春兰集团使用STAR-CD对某型号的四面出风式壁挂式空调器的房间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产品的改进优化方案提供了帮助和依据。美的空调集团对使用壁挂式空调房间的室内温度和气流分布在供暖和制冷两种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在不同的时间点、导风板旋转角度、出口风速情况下的室内气流及温度分布情况,为设计出合理的空调器并对其进行改进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