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3。20 3。12 3。06 3。01 2。98 2。96 2。95 2。95 2。95 2。96
k 0。63 0。53 0。46 0。42 0。38 0。37 0。35 0。34 0。34 0。33
锑钾铯阴极国内外研究状况
早在 1979 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就邀请滨松公司参与研发一种 25 英寸的光电倍增管, 用于质子衰变的研究;1981 年滨松公司成功研发出第一支原型倍增管;1982 年滨松公司向神 冈探测装置提供了 1050 支 20 英寸的光电倍增管[7];1987 年,该装置历史性地探测到了超新 星爆炸产生的中微子。该实验使用的大口径 PMT 的阴极材料即锑钾铯。论文网
长期以来,实用锑钾铯阴极峰值量子效率始终只有 25%左右,没有很大的提高[8],直到 2007 年,日本滨松公司通过阴极活化工艺成功地将锑钾铯光电阴极的峰值量子效率提高到了
43%,并将该阴极命名为 UBA。除 UBA 外,滨松公司还开发出量子效率达 35%的阴极 SBA[9], 出于保密原因,具体的制备工艺并不被外界所知。图 1。1 是三种不同工艺制备的锑钾铯阴极 量子效率的对比图。由图可知,UBA、SBA 的峰值波长为 350nm 左右。
UBA/SBA/CBA 量子效率曲线
此外 ET 公司,photonics 公司也在研究提高锑钾铯阴极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两家公 司研制的阴极的峰值量子效率也已经达到了 35%;德国研究人员使用特殊材料涂覆到 PMT 玻壳上,使其量子效率达到 30%;美国的科研人员也在研发类似 UBA 和 SBA 的阴极以打破滨松公司的垄断。 国内从事微光夜视设备研制生产的企业北方夜视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研究高量子效率的锑
钾铯光电阴极,并计划用在 8 英寸、20 英寸的光电倍增管上,目前其研制的 8 英寸、20 英寸 光电倍增管的各项性能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