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erformance skills of the viola song "Reflection of the moon"
Abstract: Viola song “Reflection of the moon” is adapted from its erhu version. This song extracted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Although it is not as rich as the original one, the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are the same.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we analyze its creative background, emotional analysis and playing skills. This study shows that western instruments can bring people new experiences. Indeed there are no borders in music.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viola performers.
Keywords: Reflection of the Moon; emotional expression; playing skills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2
(一)乐曲的名称由来 2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 2
二、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情感分析 3
三、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 3
(一)曲式结构分析 3
(二)演奏技巧分析 4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浅谈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
中提琴曲《二泉映月》是由二胡曲改编而来,改编后的乐曲共有52小节,继承了原曲的民间自由变奏结构。因为是民族乐曲,所以在移植到西方乐器上来演奏时,又延伸了许多在演奏时的问题。本文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演奏技巧三部分进行分析。在情感表达方面,从乐曲的旋律以及力度来分析乐曲的情感。在演奏技巧方面,列举出中提琴的一些典型的演奏技巧在乐曲中的应用。
一、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一)乐曲的名称由来
《二泉映月》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不是他一时所作,从三十年代初开始,阿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去精心琢磨,阿炳的邻居们把它叫做《依心曲》,《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的写照。阿炳的不幸遭遇不仅是他个人的遭遇,也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遭遇。二泉映月这个名字并不是阿炳先生自己定的,而是由几人商定的曲名。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他们在录音之前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阿炳先生说:“这首曲子原本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时间长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这首曲子”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正好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3]。”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
1958年,丁芷诺与何占豪合作将《二泉映月》改编成小提琴曲与弦乐合奏曲;文革后丁芷诺又将其改编成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版本。20世纪80年代,沈西蒂[4]将其移植至中提琴,作为中提琴教材的使用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