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学报》2010 年第 6 期,第 97 页。
3 王小章:《“乡土中国”及其终结: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再认识——兼论整体社会形态下的新型城镇化》,
《山东社会科学》2015 年第 2 期,第 6 页。
4 谢海军:《乡土社会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理论与现代化》2006 年第 1 期,第 57 页。
5 张娅:《从<乡土中国>解读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第 32 页。
有学者认为乡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互为前提的。1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 乡土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力量的介入从文化角度入手,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一直以来, 乡土社会尽管实质上脱离于中央统治,但却仍然能够有序地按照其既定的轨迹缓缓发展,很 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遍布全村、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公共空间。
2。分类·代表:公共空间类型区分
公共空间,是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论里衍生而来的学术概念。2狭义上,公共空间是 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和社会生活以及工作、学习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上,它不仅仅 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其关注的重心是进入到特定空间的人,以及人们展现在这些空间之上 广泛的参与、交流与互动。它是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媒介,它涵盖的要素十分宽泛:公共建 筑、公共场域、公共组织以及公共活动等。这些要素采取多种组合方式,使公共空间对个人、 集体和社会的作用得以发挥。
讲到公共空间,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它的定义局限于城市而忽略与此相对应的乡村。但 就像有些学者说的,我们一向认为公共空间只存在于城市、只归属于城市。它源自古希腊城 邦中的“阳光广场”。但其实,在长期以农耕为主的中国,自有其另类的公共空间。3这种 “另类”换言之,就是要“区分城市和乡村来谈论中国的公共空间。”4
对于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含义的界定,每位学者几乎都有自己的结论。但王春光等人给出 了相对权威的说法,概括起来,即乡土社会公共空间的成立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空间 组织、社会舆论和民间精英。也就是说,一个既不受制于国家又不属于私人领域的社会组织, 主要指的是空间组织。一种与人们的言行、态度紧密相关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通常有很强 约束力。一些相对来说可被称为精英的民间人士,他们一般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社会动员能 力。5这三者,缺一不可。From优T尔K论M文L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小农经济之下,几乎每家每户都过着“男耕女织”式的生活。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惊 人的相似性。正是因为这种共同性,使得具有“公共性”时间和空间的出现成为可能。所以, 田间地头、晒谷场、水井旁、洗衣码头等地就成了村民们的聚集地。他们唯有利用这短暂的 闲暇时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情感的交流。他们聚集的场地、交往的整个内在和外在环境, 都可以称之为乡土社会公共空间。
按照用途的差异,乡村中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主要从事祭祀娱神、唱戏娱 人等活动的神异性公共空间;进行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等交互和交往活动的日常性公共空
1 范海玲:《乡土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第 74 页。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论,是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在其 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 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 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 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 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