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玲:《村庄公共空间:秩序建构与社区整合——以川北呈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政 治学理论专业,2008 年。
2 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生成的逻辑》,
《天津社会科学》2005 年第 6 期,第 61 页。
3 冯友良口述,2015 年 2 月 22 日,笔者采写于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内冯村祠堂。冯友良,男,1951 年生, 小学三年级,内冯村人,1983-1997 年任内冯村村长,1997 年后又兼任内冯村老人院院长,至今。
可以是耕作技术的传授、劳动经验的分享,更是一个村落共同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信仰、 精神品质的传递。交往、交互是共享的前提,也是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之余的为数 不多与外界接触的途径,尽管这种接触仍停留在间接层面。因而,有学者总结,在高度封闭 性的乡村,村民们完成社会化的唯一场所就是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1乡村的公共生活维系 着乡村居民间的共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感觉”形成了我们印象里农村社会那朴实、醇厚和 热情的民风。文献综述
或许,因此我们可以将乡村公共空间理解为农村居民的“第二家园”。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村民们生活空间本身就因地域的局限而狭小,务农之余,除了自己家,他们几乎没有 多余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时间,去参与到像大城市里那样的公共生活,甚至比如是简单 地逛个公园。他们更多地时间是处在邻里们集聚的乡村公共空间里;另外,乡村公共提供给 村民外在的使用、参与机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精神上的放松、娱乐和寄托:听老 人讲故事、说村里的陈年旧事、分享一些新的见闻……精神世界不就是我们生活物质世界之 外的第二个家园吗?
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发挥的另一个作用是:国家利用其政治功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 式影响这些公共空间,从而进行社会整合、建构好的社会秩序;乡土社会能够利用它们自发 地进行社会建设,包括秩序维护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权威性和公共 性。它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强制,更表现在思想意识上的自觉规范,这是一种潜移 默化、深刻并且又会重新反映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
比如,古代朝廷会用“立牌坊”的方法来表彰守节妇女和特殊的一些事件。就有受访者 这样说道:
在我们这边,古时候有些人是因为躲战乱迁居到这里的,又因为各姓之间传统习俗和处 事风格都不统一,所以各姓之间就经常会为争沙地的事情而发生械斗。我们始祖谢长二在迁 居泗门之后,就用他的德行来感化各姓人民,所以各姓之间就开始和睦相处,并彼此联姻。 所以,后来朝廷将泗门称为“淳厚里”,并立坊。“淳厚”,这便是泗门谢氏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