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素描造型训练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意义,首先要搞清楚素描的真实内涵,以及它是怎样与中国人物画相结合的等问题,然后才能分析它之于提升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意义。系统地研究和总结素描造型训练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1.素描造型训练的内涵
素描,在今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素描”,顾名思义是朴素描写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与彩色画相对的绘画的总称。《辞海》里对“素描”一词释为:“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有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的,有水平的素描画,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也就是说凡是以铅笔、炭笔、木炭条、钢笔、毛笔等绘画工具及单色所作的图画,皆称为素描。有的将白描,以致将不着色的山水画等统归于素描范畴。概而言之,从绘画表现形式而论,素描是一种单色画,在这种表现形式中,通过对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以及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运用来表现对象的绘画,都属于素描的范畴。【1】
素描的风格、流派和理论体系多姿多彩。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除色彩方面的内容外,还蕴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所有基本要素和法则。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曾说过:“素描是油画、雕刻、建筑及其它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对于造型基础训练,素描可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2)素描是绘画艺术范畴中的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素描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简单理解,它的内涵是不断在变化着的。因此,对素描的认识并非易事。
2.素描造型训练走入中国画的历程
素描造型训练走入中国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因为西方的绘画和中国传统的国画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想要使它们互相融合并运用并非易事。素描造型训练的介入与中国人物画传统笔墨的有机结合,是历代优秀画家们孜孜求索的结果,这些画家们或多或少都受西方素描造型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具有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底,通过他们的实践,逐步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中,使得中国人物画在造型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提升。
2.1开创“西画中用”的宫廷画师--郎世宁
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是第一个试图将中西方绘画相结合的画家。1715年作为一名传教士,他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对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画十分推崇。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地把欧洲明暗画法与透视法融入到了中国画中,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郎世宁新画体”。当初,郎世宁发现,中国人不太接受在欧洲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绘画方式。欧洲的肖像画,如伦勃朗,他常常会将人物塑造在一个侧光的环境中,这时候画中的人脸就会半明半暗,这在那时是没法被中国人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阴阳脸”,十分不吉利。因此,郎世宁十分聪明地将中西方绘画技巧进行合璧,他的肖像画采用正面受光的高调方式,弱化了西洋光影素描的明暗效果,突出了骨骼结构的微妙变化与特征,既保留了西方素描的写实手法,又吸收了中国绘画的平面意。这种画体前所未有,使清朝的宫廷绘画充满洋色彩,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