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例急性阑尾炎的外科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共189例,男99例,女90例,年龄5岁~80岁;平均住院时间7。7d;其中单纯性97例,化脓性46例,坏疽穿孔性40例,阑尾脓肿6例。均经实验室。B超等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论文网炎。其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与阑尾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发热;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关心支持和细心照顾患者,及时予以患者心理安慰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告知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使其了解病情和正在进行的治疗以及手术前的各种注意事项,避免患者胡思乱想而影响治疗效果。
2。1。2病情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与精神状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现异常时报告主管医师;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定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以及体征的变化,如患者出现腹痛加剧或明显腹膜刺激征等,应尽快报告主管医师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嘱患者禁食。水,并解释禁食的意义,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能量需要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2。2术中护理
主动与患者交谈,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体位与安全,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术者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2。3术后护理
2。3。1心理护理
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积极乐观的争取早日康复。
2。3。2一般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根据麻醉方法安置适当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8h;待患者意识清楚。血压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促进血液循环并减低腹壁切口张力;便于引流和防止膈下感染。保持患者床铺的清洁与干燥,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当日输液完毕,嘱家属搀扶患者下地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和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尤其老年患者术后护理要注意保暖,经常叩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给患者定时测生命体征,每30min测量血压1次直至平稳,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有无腹腔内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2。3。4引流管与切口的护理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护理时妥善固定以防止引流管扭曲和受压,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量与颜色及性状;如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或阻塞。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不脱落,根据切口情况适时换药。
2。3。5疼痛护理
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安慰,同时根据疼痛的性质,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方法止痛,指导或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切口的张力并缓解疼痛。对剧烈疼痛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解痉或止痛药;必要时指导患者有节律地深呼吸,也可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2。3。6饮食护理
给患者做好饮食指导,消除患者的顾虑。手术当天嘱患者禁食,术后第1天可进流食,1d~2d后待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可逐步过渡到软食,在正常情况下,第3~4天可进普食。术后1周内忌食牛奶或豆制品以免引起腹胀,同时1周内忌灌肠和使用泻剂。
2。3。7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7。1切口感染
其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术后3d~5d体温升高,切口局部有红肿。压痛或波动感,如已化脓及时告诉医生并协助拆线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同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配合理疗等治疗。
2。3。7。2腹腔脓肿
多由炎症渗液积聚于膈下或盆腔而形成,常表现为术后5d~7d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并有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或排便改变等,术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以使脓液流入盆腔和减少中毒反应。脓肿形成后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并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对患者进行处理,未见好转时及时切开引流。
2。4出院健康指导
告诉患者讲究卫生,避免受凉和暴饮暴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如患者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3结果
本组189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根据其病情在入院后及时给予禁食。解痉镇痛。抗炎。补液等积极治疗与护理,配合细致的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患者均康复出院。
4讨论
外科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百分号~0。5百分号的病死率;一旦发生弥散性腹膜炎,其病死率可高达5百分号~10百分号;美国每年有300~400人因患阑尾炎治疗不及时而死亡,而中国的死亡数字会高一些。通过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使我们认识到:在护理过程中要消除麻痹大意思想,把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危重患者来看待,并加强巡视,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89例急性阑尾炎的外科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