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主要临床治疗手段
1。5。1 常见的血栓性疾病类型
(1)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可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静脉血栓有时候会从附着的血管壁表脱落,并沿着人体血管内的血流移动。有可能会阻塞血管,引起急性肺栓塞。肺栓塞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接近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
(2)急性心肌梗塞:冠脉内血栓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PA)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都伴有冠状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血管中发现血栓或者是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低下。
(3)脑血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危害严重。一种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为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之间稳定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大脑血液流动障碍,导致脑内缺血、缺氧的。
(4)周围动脉血栓:可致使质体组织缺血及坏死。
1。5。2 治疗手段
传统治疗方法有三类:外科手术、抗凝和溶栓治疗[4-5]。 外科手术,用物理手段去除栓塞部位的血符或者清除血栓,用塑料管更换,这种方式需要庞大的技术条件,金钱代价也高,而且手术后容易再次栓塞。抗凝治疗也称为保守治疗,通过让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降低凝血发生的倾向,该方法通常与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一起使用。通过注射溶栓剂进行再通的溶栓治疗方式,成本远远比手术便宜,治疗后的两周内死亡率明显降低。
近年来,医学界也在探索例如超声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6];激素取代治疗[7];以及不同药物与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等新型的治疗手段,,其中对更年期的妇女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效果是激素取代治疗,而基因治疗尚处在探索阶段,临床疗效和期望较差。
1。6 溶栓剂的类别、溶栓剂的作用途径
动物和植物,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大量的天然性血栓溶解剂。天然血栓溶解剂的人造改造可以得到人造血栓溶解剂。根据溶栓剂的发展,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将传统溶栓剂分为三代[8]。
1。6。1 第一代溶栓剂
常用于临床治疗作用的尿激酶,链激酶是第一代溶栓剂,其最大特点是不存在纤维蛋白特异性,毒副作用大,易引起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现象,伴有严重出血症状。
1。6。2 第二代溶栓剂
第二代溶栓剂半衰期依旧不够长,同样的易诱发出血并发症现象,临床治疗使用时须要大剂量(50-100mg)的连续滴注。典型的代表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葡激酶和单链尿激酶原,在一定程度上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
1。6。3 第三代溶栓剂
第三代溶栓剂是一类在半衰期长短情况、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能力以及溶栓治疗效果等方面有很大进步的经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对前两代溶栓剂进行改造的新型溶栓剂。
1。7溶栓剂的主要来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作为溶栓剂三大主要来源。几种常见的动物来源溶栓剂:蛇毒纤溶酶、蛆叫纤溶酶和吸血蝙蝠DSPA[9]。近年来,科学家也发现其他动物在新型溶栓酶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例如提取出一种金属蛋白酶的鳖鱼软骨,可分离得到纤溶酶MEF-2的蝗螂卵等等,它们都具备有很强的纤溶活性。微生物例如放线菌是溶栓酶的重要来源之一。
(1)来源于霉菌的纤溶酶:所有的丝状真菌统称为霉菌,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可以分泌大量的酶。 大多数报道的是使用下游的大豆加工废物作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模具发酵的主要培养基。